开始的时候,还是让他看得多,批得少。而且他批过的奏折,我还会先检阅再明发下去。
因为他表现的稳重出色,我慢慢的放手,让他去批所有的奏折,而我只是等他批完再看一遍。需要我修改的地方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现在即使让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也是称职的了。
乾隆四十年的时候,我已经六十五岁了,而永琏也已经四十五岁了,我决定退位为太上皇,让永琏继位。
一来我年纪大了。虽然身体依然健康,但是jīng力毕竟不如年轻的时候那么足了。
二来永琏已经四十五岁了。皇阿玛登基的时候,正是这个年纪。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年纪当皇帝正好,jīng力还算充足,xingqíng又已经稳定下来,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世间该看的该经历过的都经历过了,也了解了世qíng和民间疾苦。而且承受了能gān的兄弟们在身后追着二十来年的压力,还没有倒下的,这才gān,气度,见识,心xing都已是不俗的了。
我登基前,并无兄弟相争。登基的年纪也不过只有二十五岁。可我自己知道,我是早已经定了xing子的。也许是因为出生时有一点儿前世的记忆,我的xing子并不是在这一生养成的,而是本来就有的。
一般的皇家子弟,二十五岁的时候,xing子稳重的也很多。可再稳重也是年青人,也爱美色,爱享受,好面子,喜欢别人奉承chuī捧,一门心思的想着“等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大gān一场”,容易偏激,也容易被别人左右,欺骗。二十五岁的继承人,是不会不能让我放心的。到了四十五岁,则差不多了。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这个国家需要一个新的执掌者了。
皇玛法是个好皇帝,可皇阿玛登基之后,出台了那么多新的政策,让整个国家似乎焕然一新,立刻变得生机勃勃的。官场的风气也是一清。
我仔细想过,不是皇阿玛比皇玛法更聪明,而是皇阿玛更年轻,更锐意进取。那个时候皇玛法已经老了,就算看到了什么弊端,也保守的不愿意动弹了。
我执掌天下四十年了,虽说日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朝政还很清明,官员们也算得力,私心度也较低。可是世qíng在变,国qíng也在变。我是个守成的君主,缺乏皇阿玛那样进取和改革的眼光。我所做的事qíng,依然是按照皇玛法和皇阿玛留下的老路子。那些东西四十年后的今天是否还适合这个国家?百姓生活尚好,可有没有政策,能让他们更好?这些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所以我觉得,这个国家是该换一个更年轻,更有活力,也更有想法的掌权者了。我很期望看见,永琏能像皇阿玛那样,锐意进取,让大清焕发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皇阿玛把天下jiāo给我的时候,朝政清明,国库充沛。如今,我jiāo到永琏手上,依然是如此。我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放下这责任了。就算再不放心这天下万民,我也不可能千秋万岁。还不如把这重担和责任在最合适的时候,jiāo给最合适的人。
之后我退居圆明园,还带走了我所有的妃嫔和年幼的儿女。将皇宫留给了永琏和他的皇后。
***系统公告:完成最神秘的隐藏任务——作为天下之主,为天下万民计甘愿放下手中权柄。奖励系统升级一次。***
系统升级后,我发现我的记事板更好用了。以前要读完整本书或者整本奏折才能把其中的内容收录其中,现在任何文字,书画,图案内容,只要我看见了,就能收入其中,它还会自动分析总结。
书籍目录与日记本好像合二为一了。每日我看到了什么,它会自动记录在上面。我自己想记住什么,也可以动手写在上面。
我记忆力不好的事,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觉。也多亏这记事板了。我想小时候要是让人发现了这件事,我大概根本不会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了。
好在我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有记忆力不好的毛病。
忙碌了六十五年,骤然闲下来还真有些无所适从。我在圆明园里开辟了一块小菜地,就和别人养花养鱼一样,也就是用来修身养xing的。不过这个更实惠,菜还能用来吃罢了。
还在圆明园另设了一个上书房,让我年幼的儿子们依照规矩读书。只是我闲了很多,便有时间享受天伦之乐了。我和小儿子们,还有妃嫔们也比过去亲近了许多,颇像一家人那样,时常一起说笑用膳。
又捡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西学。皇玛法对这个是很有兴趣的,因此在我小时候,皇阿玛也特意让我学过。如今记事板变得更好用了,我学那些法兰西文,英格利文,意大利文什么的都很容易。
我也想知道这些国家的风土人qíng,想知道他们的国家是个什么样子。可看了那些西文书,把我吓了一跳。这差别也太大了。这些国家在礼义廉耻信方面,简直一塌糊涂。可是在“science”上,却又远超大清许多。让我惊吓了一身冷汗。
幸好这些国家和大清隔着海,要不有这么几个不要脸的又更qiáng大的邻居,大清还不被他们啃成渣了?
不过虽然隔着海,大清也不能放松。我下令让人尽量的购买洋文书籍,然后开始动笔翻译那些“数学”,“格物学”(物理学),“炼物学”(化学)……等等的书籍。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留下了这些书,将来总归能有发现它们重要xing的人,也总归会有有用的一天。
我看着永琏当了五年皇帝,除了儿女们的婚事,也并不下达别的旨意,以免影响了新皇的权威。
觉得可以放心了的时候,又把手中最后的力量粘杆处传给了永琏。粘杆处人数不多,还能去办一些不好明面上办的事,对他来说也是有用的。
知道我翻译了多本书,永琏也不问是什么,就让人拿去刊印。朝臣们不管是讨好我也好的,讨好新皇也好的,竟有很多求了书回去的。
我很高兴,就算那些人拿着书回家就是供着蒙尘,也多了很多让大清慢慢了解“science”的机会。
于是不再局限于“science”,语言,文字,风土人qíng,物产矿产,世界各国的地图等等,所有我所能知道的其他国家的信息,我都慢慢的写成了书,然后刊印分发。
我活到了八十九岁,虽然我到死也没看见大清有什么科技革命,可是对洋文和洋人的东西感兴趣的人多了起来,想出海去洋人的国家看看的人也多了起来。
我其实没想到我能这么长寿的,一退位就是二十四年,结果连永琏都以身体原因去年退位来圆明园陪我了,现在的皇帝是他的儿子。
这二十四年,我闲着没事,身体也不错,在这圆明园里又新得了十几个儿女。
皇阿玛子嗣艰难,可是我这一支,绝对是子嗣丰茂的。无论是国事还是家事,也都算是让自己满意了。
我也能含笑九泉了……
第46章
番外的番外:弘昼眼中的乾隆
四哥不像是咱们大清朝的皇帝。
当然,他骑she一流,勇武威严。可是当皇帝的哪个不是“天子一怒,浮尸千里”。即便据说是最放纵官员的皇玛法,也不知道杀掉了多少官儿,其中没犯什么错,仅仅是被迁怒的,想必也不少。皇阿玛对官员更是严厉,连他手下的得力奴才如年羹尧那样的,也是一旦犯错绝不宽恕。
可是四哥就没杀几个官,除非是罪大恶极的。要是不得力的和犯了错的,顶多闲置不用,或者流放三千里。
我觉得他像宋朝的那种皇帝,不轻易杀官。哪怕是看不顺眼的,也是赶走了便罢,说不准也能像宋朝的皇帝那样造就几个像被流放了的苏轼那样的千古文人呢。
四哥对人对事都像皇阿玛那样要求严格,做不到他的要求,就得给别人挪位置,让更能gān的人顶上来。
所以他手下那些当官的,既不像传说中皇玛法晚年时那样松松垮垮,又不像皇阿玛在位时那样战战兢兢。这官儿当得虽算不得舒适,却十分的安心和放心。
有些时候,那些汉臣的酸腐文人脾气上来了和他顶牛,回头吓得一身冷汗,就怕被治个大不敬的罪名。可是四哥却从不在意。只要你把事qíng办好了,你的官职就是安安稳稳的。
四哥好像从小就是这样,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对他说话的时候,一双安静的眼睛静静的瞧着你,回话的声音不轻不重,慢条斯理。他不像三哥那样爱找人麻烦,爱训斥人。可他也不好亲近,对着谁都像是隔着什么似的,就连对他的亲额娘也一样。
我是被他的亲额娘养大的,可我对自己的额娘还是更亲近些,正所谓母子连心,是她生育了我啊。
不过我也知道,他对谁都是如此,哪怕对着大额娘和阿玛,也只不过是倾听他们说话的神色更认真些。他并不会撒娇搏宠,或者表现的多么亲密依恋。所以也没人能说他是忘恩负义,去抱更粗的大腿了。他只是这么个脾气罢了。
后来一起去了上书房念书,我才知道他有多聪明,多出众。可同时他又是安静的,低调的,从不在皇玛法来查功课的时候争着表现。有能力,又不争先,这样子倒也颇能服众。让众人心中留了一个印象,就是四哥很有才能,为人处世却谦逊低调。
在上书房那么多年,他一直是那个xing子,没有拉帮结派,却又让人心中敬服。那时候我觉得他特别像演义小说里面写的那个宋朝的“八贤王”,身份尊贵,挺拔英俊,谦逊内敛,处事公正。虽然有好多人说八叔像那个八贤王,可我还是觉得四哥更像。“八贤王”可不会为了皇位拉帮结派,搞什么党争。“八贤王”一心一意只为了朝廷好,可不会争权夺利。
那时皇阿玛还没当上皇帝,我就心想要是四哥继承了阿玛的王位,将来也许也是大清朝的贤王呢。不过我也就是胡乱想想,要是皇位的大馅饼落在四哥头上,谁知道他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心如止水呢?
后来四哥就当了皇帝了。
四哥是个过目不忘的人,哪怕品级再低的官员,只有他见过就会记住。也难怪那些人为之感动的痛哭流涕了。
我觉得四哥特别神,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会看面相,一见就知道这个人有什么才能,有没有反骨,能不能用之类的。
后来我更觉得他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全大清的事怕是没有他不知道的。我隐约知道皇阿玛所建的粘杆处,可我也没觉得粘杆处有这么牛啊!而且四哥选的那些巡察使什么的,个个不是有包龙图的耿直脾气,就是有狄仁杰查案的本事,把那些地方官员弄得不敢再糊弄欺瞒朝廷。四哥从哪儿挖出来这么多人才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阿豆 综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