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_艾草【完结+番外】(4)

阅读记录

  想到此他不由得生起一丝惭愧。然也不过是片刻而已。他策马跟上,刘备在前,正望着夕阳,悠然迎着晚风,举鞭对着那落日:“孝直,你瞧:日落西山之后,便是月上东山。水之广袤,永远是鱼之所难测。昭阳再如何光耀,也追不及夜晚月华之动人。然而鱼水相得,日月重光,相随相逐,才成就世间之生动华美。”

  法正又是怔然。难道,诸葛亮之心思,主公也难测?诸葛亮之光芒,主公也自认追之不及?可细思其中之言,又非如此。刘备自比为昭阳,自许为光武帝,而将诸葛亮比为月华。这日月相替…显然,有将身后事相托诸葛亮之意。

  刘备笑着回头,见法正低头沉思,他便策马过来,拍了拍法正肩头:“其实啊,孤不懂治国理民,所以都交给孔明去做了。孤要他放手去治理这国家。”

  “臣不信,”法正笑道:“主公是做过县尉,县令之人,最是懂得民心。安能不懂治国理民。”

  “懂得民心哪够啊?必须懂法治。”刘备笑:“秦孝公一代雄主,懂民心吧?没有商君,秦国能富强吗?”

  法正笑着摇摇头。

  “可是,孔明不是商君,孤也不教他做商君。”刘备轻声一叹:“商君刻薄如冰,孔明却温厚如水。上善若水,谦和中自有刚强之气。商君想来不懂,滴水也能穿石,何必定要冷峻如冰?”

  说起商君…

  法正思及,制定《蜀科》之时,虽云诸葛亮,法正,李严,伊籍四人一起参与,但实际上制定决策都是诸葛亮所作。说来很像当初商君制定秦法之时。商君外来士子,治国独断专行,秦孝公全权信任。不过当时孝公自己便是秦人。他赋予商君权力,国人自然没话好说。

  而刘葛君臣却都是外来人。外人治蜀,不得不参考本地人的意见。因此李严与法正便是刘葛君臣咨询的对象。伊籍不过是刘备怕诸葛亮忙不过来,劳累过度,派来帮帮手罢了。

  法正原以为自己比诸葛亮了解蜀地风土民情。他久居蜀地,算是半个蜀人。可是诸葛亮一番明朗而句句在理的答话,驳回了他的建议,也定下了《蜀科》严法治蜀的大体方略: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闇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他想着,诸葛亮这简直是要重行商鞅变法。在世家大族早就被刘璋惯坏了的蜀中,不激起动荡才怪。而刘备就跟那秦孝公一样,只给诸葛亮四个字:“放手去做。”

  哦不对,后面好像也还说了几句话…

  “有什么风浪,孤来承担。”

  “凡是军师说过的,孤这儿没有不过的!军师驳回的,不必再来问孤。”

  诸葛亮仰望着刘备,柔和坚定目光不言而喻:

  --君以国士待我,亮当以国士相报。

  刘备回以自信豪迈的笑容:

  --让孤成为你的依靠,你的肩膀,你的君王。

  刘备没有诸葛亮那么高,但他不论往何处一站,就是让你觉得顶天立地,周围的草木空气彷佛也因他而肃穆欣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天子掌舵,微臣扬帆,同舟共济,鱼水相得。他是他永远的君王。他也是他永远的知己师友。

  刘备与诸葛亮便是如此,一个只管外出打仗,一个专管治国理民。各行其事,又默契无比,全心倚重。诸葛亮长于谋划,刘备却不带他上阵,不让他随军。刘备甚得民心,也并非不懂治国。可他从不干预内政之事,完全让诸葛亮放手治理。

  后来果然有一段时间,国民怨声载道,都说诸葛亮刑法峻急刻薄,剥削百姓。然而三年后蜀中大治,民富兵强。病中的法正再见诸葛亮,想起了太史公这一句话:

  …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后来的事情法正没有能亲眼看见了:百姓便之,乃拜亮为丞相。又三年,仓廪实,器械利,朝会不华,夜不闭户,路无醉人。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人怀自厉,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邦域之内,皆畏而爱之…

  此时定军山下的法正,只是想着那尊刘备精心雕刻编织的法神。那要送给诸葛亮的礼物。刘备还说,这木马腹中本来能容物,他本就嫌它太轻易倒,就把一些粮米装进去。如此,这尊厚重的法神,除了谢他镇国抚民,执法公正,也谢他辛苦足食足兵,祝他早日能以木马运粮。

  应该再过不久,他们就能攻下郿县了--法正的故乡。商君变法时,震动天下的渭水大刑便是在郿县执行,斩决七百余名私斗重犯,血水染红了渭河。商君当时请出的巨大法神石雕,也就留在了郿县。

  法正尝想,商君以执法公正严苛闻名,治理秦国而使秦国富兵强,终于灭六国一统天下。而他身为郿县法氏子孙,于这治国执法,却远不如诸葛亮。岂不有愧。

  他本是性格爽快之人,这么想,便也这么说了。诸葛亮听了,也微微一笑:“亮还是秦末大将葛婴之后,却没有传得先祖之用兵如神。每叹不如孝直智术。”

  几人皆是大笑起来。

  季汉君臣,于建国的路上同心同德,君臣一体。诸葛亮此言肯定了法正的谋主地位。他懂刘备的艰难,也不会去掣肘季汉的兴旺。刘备为高祖,诸葛亮是萧何,而他法正有良平奇谋。不过如此。

  刘备将亲手编织的法神送给诸葛亮时,不知诸葛亮是因为心血之作被毁了而又气又恼,还是会因为刘备体贴爱惜之意而欣喜感动?法正也不知道了。或许两者都有吧。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日后诸葛亮在研制木牛流马之时,在治国执法之时,甚至在数次攻打郿县之时,他都会想起刘备送给他的这只小法神。他尝觉得刘备在他心中有若神明,而刘备也告诉他,孔明在孤心中也是如此。

  “就像这只法神一样。”刘备将手中法神递给他的时候,笑道。

  * * *

  诸葛亮与法正,一个淡泊名利,一个在意功名。一个爱煮茶抚琴,一个愿饮酒博弈。闻得开心之事,一个笑而不语,一个怕立刻就站起来跳舞了。志趣爱好完全不同的两人,却能以公义相取,将相相辅相成。但私底下,他们倒真的谈不到一处,可说无甚私交。

  法正一直感觉到这个站在刘备身后的男子,聪慧威严,达治知变。手腕极厉害,为人却谦谦君子如玉。刘备在他说话时,总是望着他,温颜微笑着。若不细看,便也查觉不出那隐隐欲说还休的亲近神态。而诸葛亮才能足当一面,每逢与主上商讨国事,总是温言细细道来,条理分明,立场坚定。他说的话,刘备几乎是全数听从。偶有意见不同之时,见刘备坚持,诸葛亮便也静默下来,全力替他执行。

52书库推荐浏览: 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