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原本满腔怒意,但在听到陛下这样的言辞,一双眼睛漾起了笑意,他已经很多年,久到二十年不曾听陛下用这样的语气说话了。
那时候还是少年人的陛下说话还有着慢条斯理的揶揄打趣,祖父、父亲都是兵家人,出身将门的蒙恬自幼熟读兵法,学的是兵家之术,他向来不善言辞,时时无言以对。
最深的画面是俊美而冷淡的少年站在那里抬眸看他,以至于念念不忘了这么多年。
张良咳了一声:“相貌如何并非结识朋友的要求,先生并非桑海之人?”
“并非,只是听闻桑海风景秀丽,是游玩赏光的好去处。”神情动作完全可以用不急不缓、优雅自若形容。
对方这么坦然直接反而让人有些无所适从。
张良洒然一笑,对方这么清风霁月反倒衬得他心思深沉了,索性放下那一瞬间的疑惑,笑道:“普通人家却是培养不出先生的气度。”
不管是诸子百家还是江湖朝堂在他的记忆中还没有这样的人,不显山漏水仿佛真是不起眼的普通人但眉宇之间言行举止有着说不出的从容优雅。
这点便将他和所有人区分开来,正如珠玉和瓦砾的区别,与相貌无关。
嬴政也不否认,只淡淡道:“祖上留了些许基业,如今也算家有两亩薄田。”
蒙恬藏在袖中的手微微一抖,忍着笑去看,陛下仍是目光平和,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就好像他说的是真的如此。
时光忽的就静了下去,一时之间竟好像什么声音都没有了,所有人,哪怕是不喜欢的张良都看不到了。
面前的男子逐渐有了变化,仍是漆黑的发,有些苍白的脸庞,眉目五官却不是现在的模样,而是格外清秀稚嫩。
那时候他十三岁。
——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兵者,诡道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蒙恬,我要你永远记得兵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取胜。以战屈人之兵也好,不战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间也好,所有的一切手段都为一个目的:胜利。
父亲的话他永远不会忘记,但在学习之余竟又想到了那个未来会成为秦王的少年。
邯郸藏匿多年,直到庄襄王继位,赵孝成王这才将他们送回秦国,如今不过十岁,蒙恬笔尖一顿,墨就晕染了一团。
刚刚回到秦国会不会不适应?
但是随即又想再如何也比邯郸生活好。
蒙恬那时候已经十三,朝堂上的诡谲多变、对外的军事政策父亲已不再瞒着他反而会一一让他说出自己的见解,又该如何处理,这自然包括了刚刚回国的长子。
庄襄王次子名为嬴成蟜,相比嬴成蟜这位生在赵国邯郸的长子更值得看重,吕不韦更是私下提出长子嬴政当立秦王。
蒙氏一族。
吕不韦。
但那些朝堂事还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蒙恬还只是处于学习期的兵家弟子,而长子嬴政更是不过十岁的年纪,想来那段时间才是人生中最轻松的日子。
有次庄襄王的召见,蒙恬跟着父亲一同去了,他们谈论政事,蒙恬自然听不了什么,有些百无聊赖的在花园里散心,学习一事也该劳逸结合。
说是散心,好像有些闲情逸致但本质不过是无聊到了极点,蒙恬干脆蹲在水池边颇有些兴趣的看着其中小鱼游动,赤红色的鱼尾在水中煞是好看。
一时看的呆了,也就在这时不经意抬头看到了少年人的身影,脸色比刚刚回来的时候好看的多,但还是太过清瘦苍白。
他站在那里,脊背挺直,目光淡淡一转,蒙恬立刻垂首行礼道:“公子。”
他听到了对方的声音:“嗯,蒙恬。”
在那一刻,说不上是什么感觉,但是在那一瞬间心情十分欣喜:原来他记得我。
而那个时候,嬴政看着还是少年的蒙恬低着头心中也是怅然:好像已百年未见了。
而这次重来蒙恬又能否和前世一样?忠于他、忠于帝国?
作者有话要说: 咳咳,让我顺顺,好久不更都忘了前面的节奏了,首先秦国派大将王齮率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作为报复,赵孝成王想杀死异人泄愤。异人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金贿赂守城官吏逃出赵国,通过出征的秦军返回秦国,而此时陛下三岁,多亏赵姬家族有些实力,陛下九岁回到秦国,十三岁为王,二十二岁亲理朝政,八年搞定内务,而后九年,姑且说十年吧灭六国,五十岁亡于沙丘,我这个毕竟是同人文没历史那么考究,而且前面断了太久我自己都有点懵逼了(痛哭流涕jpg)
233只能说真实的陛下比我写的的还要牛逼,我写的大概只是更改了行军政策,比如对百越、匈奴,处理内务,所以现在的陛下还很年轻啦hhh
我时间线缩短了近一半,哎呦,简直脑子要爆炸,千古一帝的剧情文真的太难太难了,我还是写抒发感情的散文拉倒。
ps:陛下真是我觉得历史形象比小说里的还要逆天的存在。
☆、山有扶苏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52书库推荐浏览: 掠过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