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同人)马文才,我是你家祝九妹_七童夫人【完结】(93)

阅读记录

  认识完后,马文才就问我为什么还没走的原因,我把八哥的话都告诉了他。

  他听完自是十分欣喜,但在他爹面前就刻意忍住了。

  这么明显的,连我都能看出来的隐忍。在自己爹面前为什么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呢,看上去,他和他爹的关系似乎没有那么好。

  他爹在,我就没有和他一起品尝糕点了,又把东西原原本本的带了回去。

  玉姑娘和八哥早就走了。八哥还有什么事没办完呢?既然已经抱得美人归,不快点回去成亲,还在等什么呢?

  吃了点东西,没来得及休息,下午的课是不得不去上了,得去把我暂时不走的消息告诉青语、梁山伯他们,再不去上课的话,她们真得以为我真的已经走了。

  这一讲堂就热闹了,除了全部的学子,还有马老爷、八哥、玉姑娘(女扮男装)都在讲堂下面,马老爷就坐在讲堂正中的位置,太守大人也挺好学的嘛,都是太守了,还屈居陈夫子之下,听他讲课呢。

  反正其他人坐哪儿我也不管,我找到日常坐角落里的唐青语,以前她身边的位置也都是留给我的,角落里好睡觉啊。

  她见到我跟见到诈尸了的似的,瞪大了眼,手指着我,浑身写着疑问。她一定是想问我为什么没有回去吧。其实这个疑问在她看到八哥和玉姑娘的时候应该就有了。

  我坐进了角落里,正是睡觉的好地方呢。

  来不及解释就已经上课了。整堂课的内容我是一无所知,因为我全程都趴在桌子上去梦里会周公了。

  后来听青语讲起,才知道我这去会周公的时间,正正错过了一场超绝无敌精彩的年度大戏。

  先是有玉姑娘和秦京生就男女感情问题做了一番死缠烂打一样的辩论,当局者迷,都是带着主观感情的,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言,但总体上学子们都是站在玉姑娘那一边的。

  最后是陈夫子实在听不下去了,又顾及马老爷也在场,强行停止了了他们两个的争论,其实这就是一句诗引发的血案。

  那么,八哥不是也在吗?他就不尴尬吗?我已经可以脑补出他当时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了。

  后来,因为这场争论过后,课堂气氛有点肃穆,陈夫子也不敢继续再讲那首诗了。就把讲课的内容改成了让学习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别的学子的志向都没什么可谈的。都是一些常人都追求的虽然远却世俗的目标。

  有趣的是马文才和他爹马太守了。

  首先呢,马文才说他的志向是开疆辟土,征战沙场,扬名天下,这个志向倒是不俗,也挺远大。在这乱世,有征战沙场之志,如果本身也是将才,想要扬名天下也不算是件不切实际的事。

  马文才他文韬武略样样强,这样的志向跟他很搭调。

  既然志向如此远大了,就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呀,陈夫子便想考考他沙场战略。其实我觉得考这个完全没有必要,仗都打完了,再有更好的方法有什么意义呢,再去评判前人的不足也是多此一举嘛。有好的战略好的人才不如用在未来,还更切实际一点。

  反正陈夫子是已经考了,马文才就以昔日谢玄和苻坚的那场战争作了分析,他认为自己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制胜苻坚,就是利用南方地形的优势,在江上以拍车拍船用巨石攻击敌方,这样敌方进退两难,自然落败。

  但是这个方法受到了梁山伯的质疑,他认为用这个方法虽然能战胜敌军,但是这样那些巨石和敌军的船只沉入江底,会抬高河床,淤塞河道,给沿岸的百姓带去灾难,赢得一时胜利却害了更多的人,这个方法不行。

  于是马文才就和他争论了起来。马文才认为梁山伯这样瞻前顾后是妇人之仁,不可共谋天下之事。

  所以是,梁山伯主张不战,马文才主张战。

  战还是不战,这是个问题。先对抗外敌重要呢,还是先顾好黎民生计重要呢?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陈夫子这个问题问得有多扯淡,人家仗都打完了,那就不存在战不战的问题了,人家打仗的时候用那时的战略也打赢了,还是以少胜多的打赢了,那干嘛去否定当时的战略呢?历史留下来的东西难道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但只是我觉得扯淡不足以阻止他们继续各执一词,况且那个时候我睡得香着呢。

  ☆、第六十五章

  马文才是明显的不服气。谁敢反驳他的观点?讲堂上一般的同学当然没人有胆子站在他对立面了,可是偏偏就有一个梁山伯敢,梁山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个老好人,但到这种立场问题上,是不会妥协于任何人的。

  场面一度僵持不下,不知道该找谁来做个评判,要说这讲堂上地位最高的人,那自然是马太守了,但他作为马文才的爹也不好主动站出来评判他们谁对谁错。

  陈夫子就更加不敢妄加评判了,他若说马文才有理,那就是明显地在讨好马太守。若是说梁山伯有理而马文才无理,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马太守还坐在那儿喘着气儿呢。

  最后是荀巨伯那个没心没肺的家伙大着胆子让马太守来做评判,顺便还提了提之前梁山伯拟就的治水方略被谢丞相和谢道韫先生称赞过的事,这是在明示他不能偏颇自己的儿子马文才。

  我不知道马太守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最后他站在了梁山伯那一边。虽然也没有很明确地是在赞成他的说法,只是说既然是谢丞相赏识的人,那么将来肯定能成大器,是个人才,这么听起来,他赞成的好像并不是梁山伯,而是谢丞相和谢道韫先生。

52书库推荐浏览: 七童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