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几个月过去,这日贾政正拄着杖倚在南墙下晒太阳。忽见一个和尚迎面走来,贾政忙迎上去打躬作揖,口内道:“仙师请了!”那和尚还礼道:“阿弥陀佛!施主有何见教?”贾政道:“小儿几个月前跟着一位师傅不辞而别,如今下落不明。故此想向仙师打听打听。”那和尚一听,略一沉思,道:“阿弥陀佛!恕老衲直言,贵公子既已选择遁入空门,也是和佛门有缘。施主又何必苦苦找寻。”贾政一听此言,不禁心下一动,道:“仙师有所不知,非是我定要续其尘缘。只是犬子已娶了妻子,如今抛弃父母妻子而去,于老朽夫妇犹小,于人家女儿岂不是耽误终生。若仙师知道犬子下落,还乞不吝惕教。”
那和尚叹息一回,道:“也罢。我倒是见过一位师兄带着一位年轻公子。只是不知是不是令郎。”贾政一听,忙把贾宝玉的身量相貌粗粗地描述了一遍。那和尚道:“据施主说来,想是不差。一个月以前吾在落云山荣法寺和令郎有一面之缘。当日吾云游到荣法寺,正遇见令郎也随一师兄入得寺来。别的吾也不便细问,只知那师兄亦是云游四方的高僧。故不知令郎如今是否还在哪儿。”贾政一听,喜之不尽,忙称谢不已,又欲请那和尚到家歇脚吃茶。那和尚谢过,摇头叹息而去,只听得口内念到:“风吹芳花不见终,雪压藩篱觅无踪。情山情海情深处,到头终是一场空。”
贾政听那和尚念叨,不知是什么意思,也无心去想,忙进院来把和尚的话告诉王夫人。两人商量一会,忙请来薛姨妈宝钗等一起商议。
彼时贾赦贾政皆年老体衰,况又都病着;贾珍贾琏又不在家;贾兰年少,况就是去了也无益。故宝钗便决意自己去寻找丈夫。
薛姨妈和王夫人等自是不放心。薛姨妈哭道:“我的儿,那落云山路途遥远,你一个女儿家,独自前去,我如何能放心。况如今已是冬日,天气寒冷。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还怎么活!”宝钗哭劝道:“妈妈请不必过于忧虑,我这前去,定然会多加小心。”薛姨妈也知必得宝钗亲自前去方可,时间紧迫,也无法可处,只得忙忙地为宝钗收拾行李。
第二天早上,宝钗早早起来,洗梳已毕,吃了点早点,便准备上路。薛姨妈、王夫人、邢夫人、尤氏、李纨等把宝钗送出巷子口。宝钗告别众人,把行李包袱套在胳膊上,沿着大路向北门走去。
当下已是初冬,清晨因天寒冷,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商铺也还没有开门。宝钗掖了掖围巾,独自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一时出了北门,又走了两三里路,便出了郊外村庄。
宝钗沿着一条结了冰的小河向前行来,只见河边三三两两的柳树已经叶落枝枯,柳枝儿在寒风中摇曳;地上的衰草已经枯尽,偶尔有一些干枯了的刺蓬随风翻滚着掉到低洼处。极目远眺,满眼皆是毫无生气的灰白。
据说落云山不是太远,要是走快一点大约二十多天便可以到了。宝钗一面看一面急急地往前走,一心想着能早日赶到落云山。
今日天气晴好,没有风,故还不是很冷。宝钗一刻不停地直走了一个时辰。彼时太阳渐渐地爬上天空。冬日的太阳虽然出来的很迟,但是一旦出来便给人带来惬意的温暖。宝钗把头巾解下来,塞在包袱里,又把围巾解开,送散散地围在脖子上。
到了吃午饭的时刻,宝钗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便坐在路边,掏出干粮,拧开水壶,啃一口干粮喝一口水。
一时吃完,觉得不似刚才那么累,站起来继续赶路。一直走了一天,傍晚时分,恰好来到一家村店,宝钗便住下来。晚间睡下,只觉得浑身酸痛,宝钗又坐起来自己捶捶腿。到底太累,一时便倒身沉沉地睡去。第二天早上宝钗起来胡乱洗漱了一番,算完账走出店来。
当日又是个大晴天,宝钗急匆匆地直走了一天,不禁感到十分困倦。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却发现附近没有人烟,宝钗心中焦急。好在又走了半个时辰,终于看到前面炊烟袅袅,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宝钗走近前去,见有几户人家。先慢慢地在村庄的小路上转了一圈,然后方来到一个看起来稍好点的大门前,轻轻地敲了敲门。
一会儿功夫,门开了,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走了出来。宝钗一见忙福了下去,这个女人也忙还礼。稍打量一下宝钗,含笑问道:“请问姑娘找谁?”宝钗脸一红,把欲借宿的话说了。这个妇人见宝钗虽一身布衣,满面灰尘,却难掩端庄秀丽,忙笑道:“姑娘快请进,进屋里说。”说着请宝钗进来,又道:“姑娘怎么称呼?”宝钗说了名字。那妇人笑道:“我姓陈,宝钗姑娘只叫我陈婶就行了。”宝钗答应着,一面走进院子,只见五间小小的房屋,有的挂着门帘,有的没有挂门帘。
来到屋里,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在火炉前做针线。那女孩见有生人进来,忙含笑站了起来。那妇人对宝钗笑道:“这是我女儿薇薇。”又对她女儿道:“这是宝钗姑娘。”宝钗和薇薇见过。陈婶请宝钗上炕坐,宝钗推让一回,只在一张椅子上坐了。薇薇去沏茶,又端些果点并农家特产等请宝钗吃。陈婶和宝钗说了几句话,见宝钗风尘仆仆,知她赶了一天的路,还没有吃饭,便忙去做饭。
52书库推荐浏览: 杨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