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太太,今日这么重要的日子怎么没有见慧贵郡主呀?”
“哦!我们家的三姑太太是个孝顺的!自请到厨房去盯着她们做菜呢!”王氏正在跟一位夫人聊的起劲,忽然就有人向她提问道。
“是吗?真是难得呀!不愧是贤良淑德的慧贵郡主,这样的苦差她也愿意做!我怎么听说慧贵郡主也是身怀六甲的人了呢?”
王氏悻悻的一笑,装着没有听得懂那位夫人话中的意思,岔开了话题继续跟人聊天。
实际上在场有不少的夫人早就看不过眼了,这么一个分家出去的儿媳妇,像女主人一般的招呼宾客也就罢了,还一直不停的巴结逢迎那些身份贵重的夫人,真的是很丢荣国府的脸。那位开口询问王氏的夫人就是听说了贾敏这位尊贵的贵郡主都要守在厨房之中不得在前厅见客,一时不忿就想找王氏的麻烦。要知道,这里绝大多数的夫人都是冲着贾敏来的!
第三百七十九章 寿礼
要说王氏是因为长嫂小张氏友爱谦让,自己主动把累人的迎客的工作给揽了过来,让给了王氏相较轻松的陪客的差事,那么贾敏呢?贾敏是家中的幼妹,还是早已经嫁出去的姑太太,并且人家怀孕的月份更大,也更加不方便,却主动把厨房这么一摊给接了下来。谁不想在舒适的厅堂之中坐着喝茶聊天呀?以此就可以看出谁才是真的孝顺恭谨。
厅堂之中渐渐的就出现了一副十分诡异的局面,没有人再愿意与王氏这个主家搭话了,就来最开始与她相谈甚欢的那位夫人也扭头与别人说起了话,话题还是王氏根本就插不上话的那些,因为她们的话题都是围绕着贾敏的。
王氏也发现了自己无论与谁说话,人家都是淡淡的,她几次试图挑起话题,都被人给无视了,根本没有人会接她的话!王氏和贾元春对视了一眼,心中也有些明悟了,但是清楚了那些夫人们针对她的原因之后,王氏对贾敏就更加的嫉恨了。这还是王氏第一次感受到贾敏的身份对自己的压制,她在蜀中待了那么多年,因为贾政是蜀王府属官的原因而备受追捧,偶尔听到一些夫人说起贾敏来,也是嫉妒大于尊敬的,也没有人会在她的面前把贾敏捧的天花乱坠的。可是她今日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如今的贾敏是多么的受人敬仰,说她是所有女子的典范都不为过。听着那些夫人们所说的一桩桩一件件贾敏这些年所做的事情,那些事情她明明也是知道的,而此时的王氏却听的异常刺耳,可是她有不能让别人停下来。这种无力感让他压抑了多年的恨意喷涌而出,似乎若是贾敏就在她眼前她就要控制不住自己而掐死贾敏才解恨一般
贾元春看着自己的母亲那越变越难看的脸色就心道不好,她不动声色的扯了一下王氏的衣袖,在王氏看向她的时候对着王氏轻轻的摇了摇头,用眼神示意王氏注意身边的客人。
的确有些客人已经注意到了王氏难看的脸色了,戏谑的眼神时不时的望向她,王氏低下头长长的叹了舒了口气,再次抬起头来之时,她的脸上又带上了完美的微笑。
终于到了该拜寿的时辰了,这次加上了金陵本家来的那些人,拜寿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贾母要一直端坐在上,面带微笑,虽然早就坐的腰酸背痛了,脸笑的也都快要僵掉了,但看着拿一件件名贵的寿礼,贾母就觉得也不枉自己劳累这么一会了,所以一个时辰下来还是仪态完美的坐在那里。
最后贾敏是在东府的贾蔷拜完了寿之后才出来拜寿的,也是他们这一辈中女子第一人,跟在她后面的是她的两个庶姐。
贾敏送给贾母的寿礼是已故的漆器大师江千里所制作的一套大红点螺的漆碗,江大师在世时他的绝技点螺漆器就已经是非常珍贵了,如今他不在了,虽说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点螺的手艺,但是江大师是点螺漆器的创始人,日后他的那些作品会越来越少,可以说价值连城了。
其实贾敏还亲手给贾母做了一身衣服,面料是今年祥云绸缎庄新出的云锦,上面的花纹是她亲自绣,林如海给画的花样子,上次回娘家的时候就跟随送给荣国府的礼品一并带给了贾母,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贾母今日没有穿那身衣服,而是穿了一身蜀锦的衣服。
众宾客们看到贾敏竟然有如此大的手笔,还是一送就是一整套的漆碗,都羡慕的不得了。贾母足不出户,对这些东西也不甚了解,但是听到了好多人的抽气声,还有人小声的称赞那套好看的漆碗是“绝世精品”,就明白这回贾敏出手是真的很大方了,心中就不免有些得意,对贾敏的笑容也真诚了一分。
林琅和林瑫兄弟是在贾珠之后出来拜寿的,他们二人一同从人群中走出,然后跪在准备好的蒲团之上,给贾母行了大礼,然后高声齐呼:“恭祝外祖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愿献南山寿,年齐大衍经纶富;绿琪千岁树,杖朝步履春秋永!”
“好好好!乖孙快快起来!”贾母见外人都要仰视巴结的林瑫给自己磕头拜寿,虚荣心被无限的满足了,难得的伸手虚扶了他们一下。
林琅兄弟二人起身,把各自准备好的礼物献给了贾母。林琅送的是一本普陀山上的普济寺主持玄法大师亲自抄写,并且开了光在佛前供奉了三年之久的一本佛经。贾母见到林琅送给她一本佛经本能的就不喜,因为之前贾代善罚她抄写佛经,让她对佛经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抵触,尽管这本佛经是另无数人都觊觎的好东西,而在贾母的心中它就是一文不值。贾母的笑容淡了几分,在听到南安太妃近乎嫉妒的一句“妹妹真是太好命了!”之后才又恢复了几分。
52书库推荐浏览: 笃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