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电影背后的约定,媒体的视线都聚焦在了米拉麦克斯这种安排身上。毕竟,这个噱头是最大的。
萨尔玛为了宣传,背着哈维召开了一个记者发布会。
电视机记者发布会中,大家将镜头聚焦在他们身上,他们一开始很关注这位年轻的导演:“请问多里斯女士对于这部影片怎么看呢。”
克莱尔回答:“这是一部由传奇画家的传记片,我觉得这实在是很不错的。不过,这还是要看观众。”中肯的回答。
记者也不放弃问隐私的机会,克莱尔接受采访的机会太少了,调侃:“导演是单身么?”
“对,我单身。”
萨尔玛接过话茬,为了给克莱尔塑造一个更好的形象。她夸赞:“克莱尔沉稳极了,她这个年纪一点也不喜欢派对交友。”(莱昂纳多:??)
记者连忙记录下爆料。
“对了,网上说你们的影片只在纽约的东镇电影院放,盛传是因为负责人的饥饿营销,引来很多网友不满。”记者继续说:“因为地域歧视,这甚至导致了米拉麦克斯股票的大跌。大家都把这个事件称为‘韦恩斯坦的小聪明’。你们怎么看?”
记者言辞锐利:“因为你们也是参与了这场营销的一员。”
两人对视一眼,萨尔玛神秘地笑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颇有指向意味地说:“我们只是为他们打工的。”
记者秒懂萨尔玛的隐藏意思,原来这是真的。这真的是韦恩斯坦的“小聪明”!从制片人嘴里说出来的。
事情在网上越炒越热。热门的报道《韦恩斯坦吃相难看:饥饿营销惹群嘲》。
哈维在电视机前怒气冲冲地摔了遥控器。旁边美丽年轻的妻子捡起了他丢的东西,还以为是哈维的营销遭遇了反效果让他生气。
哈维伸出拳头,一下子打在了沙发上,重重的声音,气得直抖。过了好一会,拿起电话打给了部门主管罗伯特,大喊:“去排片!”
“对,就是那个鬼东西。”
他尖声大喊:“对,我现在就要给它排片子了,不然呢,难道等着我被警察压走嘛?”
米拉麦克斯随即对外召开了记者发布会,表示“地域歧视”并不是他们有意的,这只是方案一个没有被意料到的错误。接下来,北美将会有1226家影院上映这部电影,希望能平息观众的愤怒。
《弗里达》的几番波折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因为其自带话题热度,大家都有这种从众心理。
当看到家附近的影院也播放这部电影时,很多原本不会选择的人都选择了这个未播先火的电影。这导致首个星期《弗里达》的票房为560万美元,直接压到了周票房的榜首,一骑绝尘。
让一群人下巴都掉了下来,因为什么?
因为第二名是蜘蛛侠。
因为第三名是《魔戒二部曲:双城奇谋》
受众面这么小的传记片首周票房居然排在了这些电影的上面!全美哗然。
即使这是造势之后,厚积薄发的效果,之后也一定会掉下来。但是这匹黑马的矫健程度也吓到了很多人。
原本瞧不起哈维这种方式的人,不禁为“老谋深算”的哈维竖起来大拇指,怎么他们就没想到这么飘逸的操作呢?怪不得从事同行业这么多年了,各方面做的都不如人家。
哈维的脸都青了。
第30章 奥斯卡封后(捉虫2.0)
在雪片一样多的影评中,阿尔弗雷德《泰晤士报》的影评最为精彩。
“真正艺术性的死亡本质上只有两种:要么死于水,要么死于火。
而弗里达·卡洛显然属于后者。毕加索说,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说这话时他正看着弗里达自画像的眼睛。这让弗里达的丈夫、墨西哥立体派画家迭戈热泪盈眶。当时1939年,《格尔尼卡》完成后的第二年,毕加索五十八岁,名震天下,一画万金。
弗里达,就像她谈及《墨西哥的四个居民》中那个怀孕的黏土玩偶时所说的,‘即使是死去了,她的体内也能迸发出生命的火焰。’
伊莎贝拉·阿佳妮突破了她固有的形象——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刀,弗里达并没有给她这些长处的发挥空间。这次她终于选择克制,她画着奇怪的妆容,这次演的不再是一个疯狂的人。比如最疯狂的卡蜜儿,玛戈。一别多年,或许是她有了更多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能平静坐下来,和你说他的的故事的阿佳妮。让我们知道,她并不是只能疯,她也能将那些情绪放在心里,用一种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这种效果不亚于之前,反而得到了一种更好的效果。但不疯狂,却胜过疯狂。她原本的表演很受最具先锋性的法国电影界追捧,而现在,她用行动表示出她,并不只是如此。
至于电影对弗里达生平重大事件的刻画可谓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但导演也绝没有放过任何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影片构思精巧,色彩明艳,通片弥漫着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气息。
导演克莱尔拍摄的电影在所有关于弗里达的品类芜杂的传记作品中未必是最有深度的,也未必是最有特色的,却是最贴切的。”
这篇影评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收到了最多的赞同。
52书库推荐浏览: 一念二三 爽文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