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PS.我很爱皇后乐队,但之前有读者,可能是只看过波希米亚狂想曲的缘故,总觉得我这篇文主角发展历程和皇后乐队相似什么的,我前阵子更新量太大,所以也没空解释。但这次刚好又写到万人演出情节了,作为求生欲一向最强的作者,我还是解释下吧。
英国摇滚乐队的发展经历是有固定套路的。所以,我没专门去模仿那个乐队,虽然有些情节和梗儿是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比如之前的英伦大战(部分细节依然是我自己编的),但乐队整体的发展脉络,我只是按套路走的。
英国摇滚乐队的发展一般都是:几个人组建乐队——俱乐部酒吧去演出,运气好被发掘;运气不好就自发巡演,想办法去出道(早年自发巡演的乐队非常多,都是为了推广自己,国内似乎有个词叫走穴,是类似的意思)——出道后发唱片继续巡演——遇到问题,和唱片公司对抗,队员分赃不均(不是),音乐理念不同——各种各样矛盾,闹解散。
此外,有三个比较明显的情节问题(万人演出就是一个):
第一个情节,我写超长歌曲,电台不播这个情节……这个真是非常巧了,我写的时候,波希米亚狂想曲还没有国内版本呢。当时,我想写乐队出一个超长歌曲,灵感来源真不是皇后乐队,是因为很多音乐人都有类似的怨气,比如,齐柏林飞艇、尼尔杨、谁人、大卫鲍伊都曾创作过超长歌曲,并抱怨电台由于时长问题不给播。没想到写出来后,波米国内也有了资源,跑去一看,发现神奇地撞了这个情节。只能说英国摇滚乐队遇到的问题大体一样,或者说,BBC的广播电台引发了众怒。但如果仔细看就知道,我文中这一段和波米的情节内核是不同的,我当时想写超长单曲的目的是想写渐渐没落的主音吉他手超长Solo问题,帮兰斯塑造下形象,而波米发超长单曲是要搞新型音乐,歌剧和流行音乐的创新结合;
第二个情节,皇后乐队跑乡下农场搞音乐也不是独有的情节,跑乡下搞创作这也是个惯例。在他们之前,很多摇滚乐队,包括披头士、滚石、克莱普顿、黑安、齐柏林等等,全都在乡下搞过音乐,大概是远离人烟,方便思考。而且,皇后乐队在农场留下的那个录音室,后来绿洲乐队也跑去用了一次,在那搞出一张厉害的新专辑;
第三个情节,就是本章提到的万人演出,但要知道,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那天,观众曾有四十五万人;滚石乐队当年海德公园的演出也有过五十万人;后来的绿洲乐队演出也有二十五万人……不全都列举出来了,所以,万人演出也不是什么特有情节,很多乐队巅峰期都会有这么辉煌一段的。只不过,皇后乐队最猛的地方在于巡演时,观众超过一百万,英国国内超过四十万,创下了英国史上演唱会观众数字记录。
我很爱皇后乐队,皇后乐队的成就也非常伟大,但乐队发展是个套路,我最早开文时,波米国外都没播,国内更没资源,模仿电影情节什么的,还真谈不上。
但是,假如主角团能有一点点儿让粉丝联想到皇后(或者自己心爱乐队)当年的峥嵘岁月,我发自内心地深表荣幸。
第170章 演出落幕
演唱会临时起意,举办地有些仓促。
但数百万英镑全砸过去,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
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儿的干活,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快速推进着。
出于重视心理,兰斯还频繁地跑去查看舞台场景的搭建情况。他一如既往地监督了所有的准备工作,还检查了包括灯光、监听、扩声系统等种种设施。
随着时间的发展,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就绪,并且蓄势待发!
也许还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但演出一旦订下日期,这就像是乘着雪橇向下俯冲一样,既无法在陡峭的斜坡上略作停顿,也没办法临时转变方向,只能寄希望于能有足够的运气来安全着陆,同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演出是在晚上,但由于人数众多的缘故,是提前检票。
有记者拍摄到了数万观众排着队进场的那一刻,并用了‘大军压境’这个词来进行形容。
乱糟糟的声音充斥在整片场地中,无数的人流涌进来。
人们成群结队地进场,兴奋地望向巨大的舞台,气氛乐观又昂扬,哪怕演出还没开始,也能从他们时不时爆发出的阵阵欢呼声中感受到那种充满热烈的期待之情。
但这时候,行星乐队在哪?
在天上。
行星一行人乘坐着直升飞机在空中一圈圈地徘徊着。
他们望着下方人头攒动的情景,一时间都有些说不出话来。
演出还没开始,观众们已经开始沸腾。
他们不停地在下头喊:“行星!行星!”
詹姆斯不由得望着这一幕,怔怔地出神了。
这一刻,生活中的烦心事和永无休止的争吵全都被按下了暂停键,眼前只有不远千里赶来的歌迷们黑压压身影,耳边充斥是他们兴奋和期待的呼喊。
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却因为令人疲惫工作和碌碌生活而逐渐消失的情感正在重新苏醒。
那是每次初登舞台,都想拼尽全力,只为获得观众一声赞美的最原始冲动。
——销量、排行榜、同行竞争、队友争吵……
——最初……最初只是想唱歌给人听而已。
52书库推荐浏览: 向家小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