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离他不远的刘毅,没有动笔,眼睛却直勾勾的盯着坐在前面的林云笙。很激动的样子,他放在腿上的手攥得很紧,以至于他浑身有些颤抖。
其实刚进这个考场的时候他就发现刘毅有点不对劲一开始还挺平静的跟他又说有笑,自从进了这里,不,应该是见到了林云笙开始,就有点不对劲了。
看他那样,可能连林云笙刚才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吧。
林云笙也注意到了坐在他正前方的刘毅,觉得有些眼熟。他好像不认识这个人吧,从开始就一直盯着他看,他脸上有文章吗。
他看了一眼刘毅,拿出桌上的小册子,看都里面的座位表。发现这就是刘毅,那个想法很创新的人,没想到就是眼前的这个。
“你可有什么疑问。”
刘毅没动静,林云笙身旁的人走到他面前,推了他一把。这才让他回过神,刘毅很懵的看了一眼四周。
林云笙又问了一遍。
“你可有什么疑问。”
刘毅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东西,刚才他他呆的时候有听到林云笙说的是什么,随口就问道:“为何这考题如此之怪,不是说这些种子,怎么又扯到了种植上面。”
他这一问都问出了一众人的心声,没人敢问的事情被他一个没什么背景的人给说出来了,胆子是真大。连太傅的问题都干提出疑问,也不怕他一个不高兴就取消了他的参考资格,在给个其他莫须有的罪名,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第一百四十二章见到恩人
大家同情他的同时也在想林云笙会怎么作答,是真的会像他们所想的那样,给这个胆大妄为的人一个教训还是解开大家伙的疑问。
众人竖起耳朵等待着他的回答,只有两个人就像隔绝了周围的声音一样,埋头苦干,在白纸上留下自己的浓墨。
“这是皇上出的题。”
林云笙首先抛出了这个答案,众人都以为刘毅要倒霉了,这就是无视黄上的考题,藐视权威啊。他肯定会被拖出去的,取消参考资格是小,落得个藐视皇权的罪名可就大了,说不定还会被问斩的。
刘毅自己倒是没有觉得会倒霉,在他的印象中,林云笙不是个会因为一句话而定罪的人。他为人正直,在民间的口碑非常好,跟他做对的丞相在民间的评价非常差。
令他们都没想到的结果出现了,林云笙既没有取消他的参考资格,也没有定他的罪。相反的他还赞赏了他,夸他这个问题问得好。
他对在坐的考生做出了解释。
“我刚才说了,我们晋国是以民为本的,我们在坐的人有几个是知道百姓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之前你们应该都听说过一个传闻吧。就说这次国考将要考的内容与农耕有关,你们有几个人是相信的,都以为是道听途说的。”
林云笙扫了一眼四周,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说:“这不是我说的重点,皇上将这次的考题早就传出来了,没想到还是难倒了一大片人,。你们不体会百姓的生活,又怎会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这吃的用的又是以怎样的辛苦换来的,就是以后你们当上了官也会是贪官,朝廷可容不下这样的人。”
听了林云笙的话,不少人面露愧色。其中有几个人他们也是听说了民间的传闻,不管是不是真的,都去民间体验了一把,那时候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吃穿用度应该在节俭一点。
里面的考生很多都是公子哥,家里稍微有点钱的都不会相信外边的流言,他们宁可花些银两去跟当官的打听也不会去民间。
没办法,他们脑子里没有东西如何能写得出来,他们都不敢走,只能坐着发呆,看别人写自己只能眼红的干坐着,滋味很不好受。
恨只恨自己没有前车之鉴,只能等待下一次的国考。这就是林云笙和李昊泽要的效果,出其不意还能拔掉不少人培养的爪牙,这多好啊,省时又省力。最后就是民间传出这个考题很离谱,也不会说什么不好听的话。
只会夸赞当今的皇上体恤黎民百姓,而不是说这个皇帝昏庸无道,只晓得纸上谈兵。
“我该说的都说了,至于你们能不能进入前十名就看你们自己的本事了。好了,这下可以开始你们的考试了。”
刘毅内心很赞同皇上和林云笙的做法,他的眼里还没有林云笙他们那样的想法,只知道这样的考试为更多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指明了一条好的道路。让那些没有钱没有家势的平民百姓也能为国家效力。
有了李安月的这个科考制度,一是可以让百姓和富家子弟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二是少了很多贪官污吏多了国家的栋梁。他相信未来的晋国成为世上最昌盛的一个国家,比其他五国还要强大。
林云笙咳嗽一声,刘毅才发现自己居然还把视线放在林云笙的身上。他慌忙的收回视线,脑袋我往旁边侧了一下。眼睛的目光突然瞟到了沈耀的身上,他的桌上已经连着写了好几篇文章了。
再看外边的香炉,下人已经换了一柱新的香,都燃尽了三分之一的量了。他拍了拍自己的脸,将发散的心思都收了回来,他现在是在考试啊,想什么呢。自己都没进前十怎么就想到以后的事情了,刚才想的也不是他现在该想的。
刘毅拿起桌上的笔在砚台上沾了沾,开始写文章。林云笙低着头,用余光看到刘毅开始写文章,松了一口气。这里面他最看重的除了沈耀就是眼前这个刘毅,他又才能。身为太傅,他有必要为自己的国家留下有用的人。
那个谢玉成算是个人才,只是他的才能比不上他的名声。丞相夫人的亲侄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的事迹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就是没有他害人的证据,不然也不会坐在这里进行国考了。
林云笙猜想,这谢玉成要是进了官场,当朝丞相苏锦州不就如虎添翼了。要是他真的有才自己也没有办法阻止他进入朝廷,只是以后要想除掉苏锦州就得多费些功夫才行了。
他看过谢玉成的文章,写的的确是好。想要给他差分都给不了。他不能一身试法,以权谋私,将他提出国考。他没有权利这样做,自己本身也不会允许自己干这样的事情。
苏锦州培养的这五个精英中就属他最有实力,其他四个虽说都是实力强劲的人,但是都有各自的短处,这归功于他们所在的家族。
四个人都是苏锦州的支系,从中挑选的较为厉害的人。他们经过了层层筛选得到的种子选手,四个人表面很和气,都是听从苏锦州的安排,事实上他们都在暗自较劲,为了挣个你高我低使用了不少见不得人的招数。
就好比这次国考,他们四个都进了。但是现在这个试题就只有两个人在写文章,其他两个拿起笔也不晓得该写什么。这就是差别,其中两个是两兄弟,自己的家里没有太多的钱财,很多时候都会帮忙看看家里种几十亩良田,对农耕的事情自然有所了解。
其余的两个就不同了,他们家比较富裕。就是听说了国考与农耕有关也不曾下地里了解过,就是打听都没有打听过。家里的良田不用自己管,他们当然不会愿意去吃这个苦,到乡下去。
52书库推荐浏览: 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