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汉原名杨石头,这话一出,正嗷嗷叫着的他立马哑了。
他愤恨的瞪着封池,眼睛血红,“你,你……”
孙菊花也气的恨不能头顶冒烟,见状骂道,“这么上心,你该不会真的和那个贱蹄子有什么吧?!下三滥的贱……唔……泥个僵人,泥范开窝!”
杨淼沉着小脸捏着孙菊花的下颌,扭头对杨大壮道,“大壮,拿个抹布过来!”
杨大壮几兄弟正站在厨房门口,听见杨淼这么一说,正要去拿抹布,封池开口了,“别拿抹布,拿个绳子过来。”
杨大壮听了立马放弃抹布去找绳子。
他把平常捆干柴的麻绳拿了来,封池接过绳子,先在绳子上打了个结,然后把打结的部分塞到孙菊花被迫张开的口中,他把绳子在孙菊花脑后系了一下,又在脖子里、双手双脚上缠了几圈,最后把绳子绑到了板车上。
孙菊花是趴在板车上的,他这么一绑,孙菊花等于是被堵着嘴巴摁着脑袋绑在了板车上。
这期间杨老汉一直试图阻挠,结果被他一抬手给扒拉到了地上。
解决了孙菊花,他又让杨大壮拿了根绳子,用同样的方法把杨老汉也绑到了板车上。
他手法很快很熟练,杨淼看的忍不住又睁大眼睛。
“杀猪的时候就是这么绑猪的。”封池解释了一句。
杨淼“……”
封池拍了下手,推着板车往外走,“我把他们俩送到书院去,我是来买土豆面条的,钱在篮子里,杨淼你快称一点。”
他原本只是恐吓杨老汉孙菊花两人,并没有真的想去镇上。
大老远的,他下午还准备读书。
可谁知孙菊花嘴巴这么脏,竟然编排起他和杨淼了,这股歪风必须遏制。
为了让孙菊花记住这个教训,还是得往镇上去一趟。
“成。”杨淼跑过去把小篮子拎了起来,里面装着六个铜板,一斤土豆粉是一文半,六个铜板能买四斤。
她把铜板揣怀里,把家里剩的土豆粉全倒到了篮子里。
今天封池又帮大忙,得感谢。
封池瞧了眼满满当当的小篮子,也没说什么,他推着板车往自己家走。
杨淼跟上。
到了封家,封池把事情的缘由给封小满说了说,封小满当即把驴子牵了出来,他把杨老汉家的板车绑到驴子身上,然后拿了几个馒头便要往镇上去。
杨淼表示自己也要去,封小满拿同样的理由拒绝,“会碰到你爹娘。”
“千万别让我爹娘在场,不然我爷爷奶奶又要拿撞死逼他了。”
“你就不怕他们俩拿撞死逼你?”
“他们俩肯定不想死,不会真的死的,再说了,我奶奶诬我名声,我还想死呢。”
不就是撒泼嘛,她也会啊。
封小满,“……那成,你跟着去吧。”
他又多拿了两馒头,递给杨淼全当是午饭。
杨淼接过馒头,道了声谢谢。
封家吃的是纯白面馒头,而且是刚蒸的,小麦色的馒头散发着浓浓的麦香,这样的馒头她十多年没吃过了,暗自咽了咽口水,她忍着三两下吞下肚的渴望,学着封池的模样慢条斯理的吃了起来。
封池一直在暗中观察她,将她眼中的渴望欣喜看在眼中,他疑惑了起来。
以杨淼的本事来看,肯定是个不凡之人,但一个不凡之人对着一个馒头露出这样的神色……
额……难道他之前猜错了,最近村子里发生的异事不是杨淼搞的?
心中疑惑着,他面上没显出一点异色,继续吃手中的馒头。
他们三人吃的香,被绑着的杨老汉孙菊花拼了老命挣扎,完蛋了,这下子要真的完蛋了,以封池父子俩颠倒黑白的本事,书院院长这下子肯定要开除杨玉石了。
杨玉石读不成书,怎么办?
怎么办?!
陷入绝望的杨老汉孙菊花俩人挣扎的更厉害了,连带着板车都晃荡了起来。
封池视线往他们身上扫了扫,啧了一声,“别担心,即使杨玉石被书院开除了,那也能在家读书,我就是在家读的,不也考过了县试。”
“唔、唔唔唔!”孙菊花剧烈挣扎,口中想骂,奈何嘴巴里堵了个绳结,什么都说不出来。
封池挑了挑眉,扭头看向了别处。
杨淼一边嚼着口中的馒头一边暗自思量,若杨玉石真的被开除了,这俩人疯狂之下会不会报复什么的?
她舔了舔嘴角的馒头屑,让报复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第33章 你敢对天发誓吗
杨淼今天是第一次在书院内行走,她一边往院长的办公室走一边打量书院内的情形。
书院里的房子是青砖瓦房,看习惯了村子里的茅草屋猛的见着一排排整齐的瓦房,她有些惊讶。
她觉得她似乎站在后世的学校之中,周边的房子掩映在绿叶间,脚下的小道上铺着青石板,小道两边种着槐树,槐花的香味一直在鼻尖萦绕。
有学生抱着书匆匆走过,路过他们身边时会好奇的多看几眼,甚至有人跟了上来。
杨淼忍不住惊讶,这书院的学生这么闲的?
封池走在她身边,见她四处打量,便开口为她介绍,“书院分为三大区域,教学区,办公区,住宿区,咱们现在是往办公区走。”
杨淼眨了眨眼,这说法听着怎么这么熟悉。
“办公区是夫子们的办公室,书院的夫子们都很好,院长姓赵……”
青牛书院的院长姓赵,名叫赵清德,曾官拜散骑常侍,算是天子近臣。
十六年前,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帝便让他回乡养病,回到家乡待了一段时间,他病好了,正准备回京,他老父没了。
亲爹没了,得守孝。
结果没过半年,他老娘也因病没了。
一年之内双亲俱亡,他身子又不好了。
身子不好,还要守孝,于是他就辞去官职,专心在家乡养病。
慢慢的,他病好了,但孝还得守,而且身上也没了官职,于是他就来青牛镇办了青牛书院。
他当年也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还是探花郎,于是他这书院刚一建立就有不少人前来求学。
他也是有真材实料的,十五年来,每次的殿试录取名单中都有青牛书院学生的名字,甭管是一甲还是二三甲,反正每三年一次的殿试录取名单中总有青牛书院的一席之地。
每次都有人考中进士,这也就是说只要是青牛书院的第一人,那将来妥妥能考中进士了。
进士都是囊中物,别说是秀才和举人了。
于是青牛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把府城的官学都压了下去,是府内第一学府。
名声大了,前来求学的人就多了,连府城都有人来这穷乡僻壤之中读书。
府城的人都来求学,本地的学子更是削尖脑袋想进书院,这几年秋季入学考试之时是青牛镇最热闹的时候,那架势赶得上后世的高考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杨家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