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离镇上二十里,去的时候背个空背篓轻便,走到也过去了大半个上午。回来背满了货物花费的时间就更久。
一到镇上李沫就借买旧报纸为由和陈丹她们分头行动。
“陈丹时间紧,你和萍霞去供销社买东西,顺便给我带一个煤炉。这里有五十块和二十张工业券,你先拿着等回去了再算账。我先去废品站买报纸。回头在镇口等你们。”
“你一个人行么?”
“没问题,你去吧,我也走了。”
李沫找了个路人问了下废品收购站的位置后飞奔而去,废品站的大妈在门口织毛衣。
“大妈我想买点旧报纸糊墙,再买点高中的书看看,您看成么?”
李沫边说边给大妈塞了一块钱、一小包红糖。大妈看到手上的东西比较满意。“你进去吧,按斤收费,不要拿那些违禁物。”
“当然要付钱,这都是国家财产,您放心我就找点高中教科书。”
大妈听了挺满意的,又坐门口织毛衣去了。
李沫也不认识什么古董,更何况真正的古董早就被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收起来了。
她看小说有写什么床啊盒子有暗格,这个或许可以期待,分辨不出来的小盒子就收进空间回去再仔细看。
这样下来还真找到几个小盒子,还好运的在一个摔坏的拔步床里头寻到了一块水头很好的玉和几根金条。
今天财运还算不错,李沫也没耽搁太久。迅速的抄起几叠报纸,找了一套理化丛书和一套高中课本就决定离开了。大妈称重后付了五毛钱,和大妈道别后就准备走了。
“姑娘你等等。”
“大妈有什么事么?”
“你那还有红糖么,大妈女儿快生了,这年头啊这些东西不好弄,大妈想跟你买点。你放心大妈不占你便宜一块钱一斤,怎么样?”
李沫想了想决定卖给大妈,废品站绝对是个好地方。就冲今天的收获,这条线也发展定了。
“红糖还有一斤,是我家里人从上海给我寄过来的。”
大妈也挺机灵,一听这话就知到这这生意可以长久下去
“你是上海来的知青啊?那你那还有点啥?大妈保证不让你吃亏。”
“我家给我寄了点红枣和小米。”
“你看都挪给大妈行不,红枣八毛一斤,小米六毛一斤行不?”
李沫假装思考了半天说道“可以,红枣有一斤,小米有三斤。大妈您有煤票么,能不能换给我点?”
“还剩两张,都还给你吧。”
“两张煤票换一斤红糖您看行么?”
“行。给你两张煤票和两块六毛对吧?”大妈把钱和票塞到李沫手上。
李沫假装从背篓最底下找东西,大妈以为她是刚收到家里包裹的知青也没怀疑。“对的。大妈这是一斤红糖,这是一斤红枣,这是三斤小米您收好了。对了送您一张帕子”
大妈收到漂亮的手帕挺开心的,这么好的一张帕子可得值一两块钱呢。“哟,这么漂亮的手帕咱这可没有买,上海货吧。”
“是的,不值当什么。今天时间有点赶,下次我来镇上还找您聊天啊”
“行,那你忙去吧,下次记得来大妈这啊。”
从废品站出来天色还早,李沫又去了这个时代的特色餐馆——国营饭店惬意的吃了顿饭。花了八块五毛和□□票。又买了十个大肉包子,见天也不早了就往约好的地方赶。
第9章 09乡间夜路
李沫赶到镇口的时候,陈丹她们已经到了。“你们都到了,我还以为你们会晚点才来呢。”
王爱兰怕李沫不好意思,说道“我们也才刚到,现在也不早了,咱们赶紧走吧。”
李沫赶紧给陈丹、吴萍霞分担了一些重物,一行八个人就往回赶。早上黑出门的时候黑乎乎的,大家都盘算着要买的东西,没心情聊天。
回程太阳还没落山,背着满篓子的货品,大家心满意足的往回赶也就有心情聊天了。
王爱兰有意照顾李沫,就给她介绍着那些妇女。毕竟一个女孩子在农村还要生活不知道多久,和这些妇女搞好关系是很必要的,农村可是这些劳动妇女的天下。
李沫知道王爱兰是帮自己,做足了姿态,把这群妇女团认了个遍。
其中有两个是王爱兰的妯娌,有一个是村里张书记的老婆,还有一个是王爱兰的邻居,是村里会计的老婆。
这几个都是在村里说的上话的,尤其是张主任的老婆,她本身也是村里的妇女主任。
李沫想了想,拿出了那包白面肉包子对她们说“您几位都还没吃晚餐吧,我刚才路过国营饭店买了十个包子,正好咱们赶路可以吃。”说着又叫陈丹和吴萍霞吃。
这群奶奶婶子们也不想占她便宜,纷纷推拒。“这白面包子老贵了,孩子你自己拿回去吃吧。”
“王奶奶这是我特意买了咱赶路吃的,我拿回去一人也吃不完。您几位给我帮帮忙分了好吧?”
王爱兰闻弦歌而知雅意,心里也道这孩子会做人,她这么一手比自己说几句好话更管用。
忙帮着开口“孩子既然买了你们也别不好意思了,以后家里有啥好的咱也给她送点。”
其他几位一听王爱兰这么说也就同意了,看王爱兰这么帮这孩子,应该是个好的。
而且这孩子确实会做人,这年头还能关心她们这群农村老太太饥饱,给她们买细粮,还真是难得。
“那行咱们就吃了,沫沫你过两天来我家。我家还有很多山货给你装点去。”
几个太太都发出邀请,李沫也配合的应声。而且她确实也想收点山货给家里寄过去,在这边算不得什么的山货在上海可是不能再紧俏的了。
剩下四个包子李沫给陈丹她们分了两,她们不肯要。这包子贵着呢,李沫和老太太们搞好关系送的就算了,给她两吃干啥。
“吃吧,专门给你俩也买了,我还剩下两呢。”说着李沫强塞给了陈丹又回过去和王爱兰她们聊天。
“婶子您家的山货剩的多么?”
“咋地,怕吃光了我的呀?”
“是这样的我打算买点山货给家里寄过去,上海那地儿物资稀缺,供应不足。我这刚好来了咱这边,物产丰富就想着给我爹妈邮点过去。您哪位有富余的挪给我成么?”
老太太们纷纷说“这家伙不值钱,秋里山上很多拾,不要钱。”
“这不行,要不按收购站价格再贵上两分吧,我也算占您几位的便宜了。要不行的话那我可不要了。”李沫也不想占便宜,俗话说吃亏是福,况且她也不吃亏。
“你这孩子还说占我们便宜,你是半点也不肯占我们便宜。我们可还指望你给我们带上海货
呢。”
这角度不同看问题也不一样,对李沫来说在这边的收货价几分一毛钱一斤,带去上海不知道翻了多少番,黑市就更贵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秋风萧萧 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