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万岁。”闻得此言,众臣再次叩拜。
而北夷的使臣则是一脸的难堪,再难开口,便也只是退后了一步,与元胤商议起了互通商贸之事。
散朝之后,元胤便又接到了边关北夷退兵的急报,北夷使臣业已返回了驿馆。
因着天气日渐暖和,元胤便也褪去了棉服,换上了单薄的宽袖锦袍,玄色锦袍衬得他愈发的英挺。
萧戎跟在元胤的身后朝着国学监而去,元胤负手走在前头,脸上带着笑意道:“今日倒是多亏了镇国公的那封信了,不然,朕在朝上可得出洋相,说不定还会被那个尤伦格唬住了。”
萧戎略微颔首,听得元胤的语气中的喜气,随即道:“能为陛下分忧,是臣之幸。”
“能有镇国公为朕镇守边境,也是朕之幸。”元胤满意的笑了笑。
而萧戎抬眸瞧着眼前元胤的颀长的背影,眼神略微温柔起来,随即又道:“陛下,臣派往丰州去的人,传回消息了。”
元胤脚步微顿,连忙回身看着萧戎道:“丰州?什么消息?”
瞧着元胤那焦急的神色,萧戎从怀中取出一物,锦缎料子的荷包上,绣着几丝云彩及一轮皓月,萧戎递到元胤的面前道:“江眠入丰州后,便寻了个机会进了郡王府,如今在郡王身边伺候,故此才有机会传回消息。”
元胤连忙接过那枚荷包,他认得,那是元皓六岁时,元胤特地让绣娘绣给他的,一轮皓月,取的是他的名字,如今再见到这枚荷包,元胤的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他迫不及待的拆开荷包,里面是一缕红绳绑住的黑发,及一封信,元皓年岁虽小,可这字写的却是格外清秀,元胤在脑海中回想着元皓的模样,却始终有些模糊,记不太真切。
信中道他在丰州一切都好,只是此前病了,怕元胤担忧,故而在丰州送贡品进宫时,也不曾送书信来。
“他一切都好,一切都好。”元胤眼中噙着热泪,抬首瞧着萧戎时也迫不及待的将他抱进自己的怀中:“萧卿,多亏有你。”
这突如其来的拥抱让萧戎略微一愣,随即轻咳一声道:“陛下,注意仪态。”
元胤轻咳一声,这才将他松开,别过脸,将这荷包装进了自己的怀中:“朕不过是一时高兴才失了仪态,萧卿莫怪。”
萧戎颔首,缓缓道:“不过陛下,这武英郡王在丰州的确危险。”
“什么?”元胤不免有些惊讶。
“因着武英郡王年幼,这生母淑太妃也跟着前往丰州,只是淑太妃在王府中,借着郡王年幼,便一手掌管这王府的大小事务,漱太妃如今不过二十八岁,大好年华,也是不甘寂寞,与驻守丰州军事都督有染,从而掌管着丰州一切政务。”萧戎认真的说道。
元胤神色渐渐凝重,就连呼吸也略微有些沉重,他捏紧了拳头,仔细思量着:“淑太妃进宫不过两年,便为父皇生下六皇子元皓,原本不过是个才人,因着六皇子才得了个淑嫔的封号,这太妃的名头,也是朕念在元皓份上给她封的。”
“这武英郡王不过十二岁,要掌管王府中事,的确小了些,只是这淑太妃却不安分,她若想另嫁也不是不可,只要上书进京,请陛下下旨将她废黜太妃之位,除宗族,放她一个自由身,再另嫁即可,可这淑太妃却想占着身份,又想享尽天伦,实在是不该。”萧戎忙开口说道。
元胤沉默片刻,随即抬眸瞧着萧戎道:“那朕的弟弟可知道淑太妃的事?”
萧戎没有回答,只是颔首点头,这元胤的心里便起了莫名的愁绪,他这弟弟也不过十二岁,如今却要受着这样的变故,到真是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跟着难受了。
“陛下莫要担忧郡王了,如今他身边有江眠,多了个帮手,便也不怕的。”萧戎连忙宽慰道。
“朕打算,去这丰州走一趟。”元胤神色坚定,抬眸凝视着萧戎。
萧戎微愣,随即行礼道:“可太后未必允许。”
元胤眉头微拧,负手踱步思考着:“此事不急,应当从长计议,眼下要做的,北夷使臣还在京中,得细加商讨互通商贸的事。”
“为此,臣有一策。”萧戎忙道。
“萧卿有何良策啊?”听得萧戎如此说,元胤也是先前愁绪散尽,疑惑的看着萧戎。
“陛下可还记得陈说过,这许太尉建丰七年时带人出使倭国之事?”萧戎问道。
元胤仔细想了想,随即点头:“萧卿曾说过,这许太尉带人出使倭国会谈三日,倭国放船队归朝,承诺十年不再扰我朝渔民,萧卿此刻提及此事是为何?”
“我朝中不乏能言善辩之人,商谈一事陛下未必要亲临,只许指派能言善辩之人为陛下前去商谈,这许太尉便是首要人选。”萧戎言辞认真恳切着说道。
“那依照萧卿的意思,这前去商讨的人朕也可以加以利用,这日后若是再有人出使我朝,或需要我朝出使的,皆可从中挑选,代表我大魏,如此想来,实在不错。”元胤笑着说道。
萧戎颔首,便也不再言语,元胤面色略带得意,转身便前往了国学监的崇文殿。
翌日一早,元胤便下了令来,命太尉许政,翰林学士苏玉周,及朝中其他几位朝臣为外交使臣,负责此后的外交事宜,而与北夷商讨互通商贸,自然也是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52书库推荐浏览: 东家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