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净涪回神,他一扬僧袖,便有一阵微风卷起那对木鱼,将它们送回到了净涪手上。
净涪拿定木鱼,同时转过视线,再度望向可寿金刚。
见净涪无有所问,可寿金刚不知道净涪知道了多少,又想到了什么,兀自沉吟片刻,特特与他解释道:“方才你突破,有世尊法元降落,于此间显化世尊法身虚影。待你突破成功之后,世尊法身虚影化作无量光灵雨,普降于天地……”
至于那世尊法元是在净涪突破的时候被他无意识牵引落下,还是世尊特意在此间显圣,可寿金刚不知道,所以他就含糊过去了。没有特指,也没有猜疑,不过可寿金刚自己也在心里头暗自琢磨,方才的那般动静,到底会是前者还是后者呢?
倘若是前者,可见这个净涪比丘与世尊阿弥陀牵系甚密;若是后者,就更可见世尊阿弥陀对此子的看重。
可寿金刚自己琢磨了一会儿,又自己将这些抛到了脑后。
不管个中内情会是前者还是后者,与净涪合作都是利大于弊。更何况在这一场世尊显圣过后,凡俗百姓或许不太明白,但各寺的大和尚甚至是比丘们都是明白的。这些明白的人,以后再对上净涪,态度怎么着都要软上三分。
这么一来,以后净涪再踏入各寺去搜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残经连带着了结双方因果,就会容易得多。
外人不明白,但早在暗地里询问过极乐净土其他罗汉金刚又在一旁看了许久的可寿金刚却是清楚。
这搜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不单只是取经然后了结因果这些事情。
它的背后大不简单。
第373章 静檀寺中12
依义无一字,依识无量文,说的本就是般若部的经文佛典。更何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起自心传,只有一意而无一字,故而又有心外别传之说。
世尊若只单纯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入景浩界中,也不用其他,只需一意,便可传道。但他眼下却偏偏弄出了将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依品分成三十二份,散入景浩界各处令净涪这比丘四处搜寻的事情来。这不是无事找事?再有,让净涪这比丘从旁人手中取过禅经,令他结下这份取经因果,是还嫌净涪比丘日常太过平静,修行太过平顺,非得弄出些波折来让他左右奔波,来回折腾?
可寿自忖自己智慧有限,不敢妄自忖度世尊意图,但他作为旁观者在一旁看着,琢磨了一遍又一遍,却是多少琢磨出了点边边角角。
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成三十二品散入景浩界世界各处,是为着意显圣,让世人皆知妙音净涪将立的那一脉佛统亦是正统,凡佛门弟子,不可装聋作哑,不可阻拦打压,必要之时,甚至还得出手相帮。
此为其一。
所谓名正言顺,有了正统之名,有了世尊显圣之相,净涪的作为、妙音寺的动作,就是佛门自身的蜕变,不论是谁人,都不得轻易阻拦。
也是因着这一层,净涪才能像现在这样自由出入景浩界各处佛寺山庙。不论是天静寺总寺,还是它的各处分寺,不论作为天静寺祖师的慧真是个如何想法,其他山寺的大和尚们对净涪欢迎与否,但凡净涪出现在山门,他们都只能恭恭敬敬地迎了他进去,任他出入藏经阁重地,翻阅藏经阁中任何一部藏书。也才会有此后的种种。
其二,净涪这比丘因寻经出入景浩界各地佛寺,可任意翻阅藏经阁中的藏书,阅读各地佛寺中珍藏的各位大和尚心得体会,既能拓展他的眼界,开阔他的视野,还能令净涪触动佛门真意,真正归心成为佛门弟子。
现在,可寿金刚抬眼看了看他面前的青年比丘,可不就成了么?
要知道,这一位早前可是魔门的魔君!这位魔君自孩童时候起便入得魔门,在魔门中挣扎沉浮数十年,渐渐成长成一代魔子。后来以一代魔子的名号行走景浩界,逐渐将天魔宗这一魔道第一宗握在掌中,执掌一门。及至最后,他还以一门压服一道,真正成为魔道魁首,成就景浩界中史无前例的名副其实的魔君。
这样的人物,在入佛门之前,修的是魔道,行为肆意自我,心中自有一套行事准则,他若真正的归心,一来替佛门增添一位真正的天骄,二来也能削减魔门实力,是真正的佛门之福。
有了他在,景浩界的佛门再如何也不会是当年被道门、魔门逼得避退一角的下场。
其三,净涪于景浩界各处佛寺藏经阁中取经,他动作虽简单,可此间闹出的动静却是不少。这么大的一番动静,便是那佛寺中的诸位大和尚想要阻拦,也堵不住悠悠众口,拦不住人心蠢动。在这一番动静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名号和净涪便捆绑在一起,以那一座佛寺为基点,影响力辐射四方,为净涪日后的传经铺路。
再说净涪和景浩界各地佛寺因取经而来的因果。
因果结下,又被解开。如此一进一退之间,其实既替各地佛寺解决了他们的疑难困境,也彰显了净涪自身的手段和实力,替净涪取得那些佛寺真正的认同,其实是真真正正的一举多得。
人心向利,本为天性。便是佛教徒们,也轻易挣脱不得这种规律。所以哪怕净涪背后有世尊阿弥陀,有大义为名,还有大利为里,但妙音寺的崛起,却是不可避免的割去了天静寺的利益。当自身利益被割让却又没有其他利益作为补偿的时候,哪怕明知道事不由己且不可违逆,人的心底还是会有怨气。
52书库推荐浏览: 柳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