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来自远方【完结】(547)

阅读记录

  右贤王骑在马上,目送汉军远走,并未下令追击。

  “大王,为何不追?”大当户面露不解。

  右贤王摇摇头,无意解释。

  待仅剩三千的骑兵狼狈逃回,问清阴山南麓究竟发生过什么,以及汉军从何而来,右贤王神情更显严峻,下令全军返回驻地,同时派出一支骑兵,快马加鞭赶往茏城,向军臣单于上禀此事。

  曹时等人返回营地,带回右贤王出兵的消息。众人商议之后,决定尽快动身返回边郡。

  战略目标已经达成,阴山南麓再无匈奴。

  朝廷很快就会下旨在河套设郡,不日将有官员驻军抵达。

  大军冒险挺进草原,顶风冒雪,经历恶战,此时不宜同右贤王正面交锋。

  “来日方长。”

  匈奴雄霸草原数十年,本部别部加起来,控弦之士近百万。

  按照长安制定的战略,取削弱之策,不停给匈奴割肉放血,削减本部实力,动摇草原人心。等到火候差不多,再集结大军和茏城正面刚。

  纵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能将匈奴彻底打散,逐个进行歼灭。

  “出发!”

  清扫过战场,汉军迅速集结,跃身上马,向云中方向飞驰而去。

  长安城内,刘非和刘发同日被天子召见,得知刘彻要徙民固土,后者大喜过望,前者却是有苦说不出。

  早在入冬之前,刘发就从南越收到一批稻谷和柘,尝到不少甜头,对将百越之地纳入版图很是积极。

  刘非因举良策有功,得赏百越地,尚来不及高兴,就被挖去数千国民。偏偏刘彻做得无可指摘,刘发更为天子站台,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接受这个安排。

  待离开宣室,刘发见刘非气不顺,没有讨嫌多言,仅自袖中取出一张绢布,当面递了过去。

  “这是何物?”

  “王兄看过即知。”

  留下这句话,刘发告辞离开。

  刘非展开绢布,看到其中记载的内容,双眼越睁越大,呼吸都变得急促。抬头见刘发将要走远,迅速将绢布收好,迈开大步追了上去。

  “王弟,且慢行一步!”

  刘发早有预料,笑呵呵转身,在原地等着刘非。

  对于刘非的表现,他丝毫不觉得奇怪。毕竟柘糖市出后,看到搬进库内的绢帛珍宝,他的反应也没好到哪里。

  照他来看,天子迁走数千江都国百姓,补偿给刘非一块百越土地,刘非根本不吃亏,反而赚大了。

  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都是刘彻的亲兄弟,彼此没什么深仇大恨,何必学淮南王叔,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刘彻登基以来,展现出的气度不亚于先帝,随着年岁增长,必当更有作为。

  最典型的例子,前临江王刘荣,他们的长兄,这位曾是太子,要是没被废,现在早已经坐上皇位。刘彻对他尚能优容,遑论其他兄弟。

  既然如此,就当摆正自己的立场。

  若说刘发之前还会有些想法,经过大军南征,看到天子给予的利益,类似的心思早被扫进角落,彻底碾得粉碎。

  刘非和刘发一同离开,刘彻得宦者禀报,仅是笑了笑,并未多言。

  翌日,刘彻在朝会下旨,将封地徙民之事落于实处。

  刘非和刘发领旨之后,刘彻当朝下达招贤令,并令各郡国举孝廉入长安,由天子亲策。

  也就是说,地方有举荐贤才的任务,而政策刚刚实行,难免有所缺漏,如有人自认有才干,不需郡国举荐,可以自行前来长安。

  “设五经博士,修百家经义。”

  朝廷的招贤令下达,不只道、儒、法等大家跃跃欲试,连墨家、农家、医家等也纷纷应召。不少大贤被请出隐居处,携弟子同入长安。

  看过送上的奏疏,刘彻先是一阵欣喜,随后莫名冒出一个念头:他是不是该专门派人走访深山老林,多找几遍,或许又能找出不少人才?

  第两百四十二章

  元光元年六月,朝廷举孝廉的旨意和招贤令传至各郡国, 地方官员不敢怠慢, 纷纷广派人手下至各县乡, 村寨里聚皆有耳闻。

  诏令内容道路相传,大量人才涌向长安。

  其中既有受举荐的世家高门子弟, 也有隐于乡野深山,专注于学问的民间大贤。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凡是有底气面君, 接受天子亲自策问, 必怀才具德, 绝非庸碌之辈。

  不过人来得多了,难免会生出些是非。

  春秋百家争鸣, 单史书记载, 有学说文章存世的就有近两百家。余者未留文章, 不代表学说断代。谁也不敢保证, 随着招贤令下至各郡县,不会有哪个门派的传承人突然冒出来。

  各家保持传承, 继承先贤传下的理念, 彼此之间的争论自然不会消失。

  例如儒家和农家, 儒家和道家, 纵横家和儒家, 名家和儒家,墨家和儒家,只要当面, 十次里有七八次会争论起来。

  掰着指头数一数,这样的“结仇”概率,证明儒家非同一般的能打。做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家大佬的嘴炮级别堪比岸炮,放出去的还都是开花弹,绝对有横扫当世的气魄。

  如兵家和墨家,阴阳家和方技家,杂家和法家同样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彼此之间要么学说对立,要么互有重叠,谁也不服谁,自然导致互看不顺眼,见面就要开怼。

52书库推荐浏览: 来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