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来自远方【完结】(662)

阅读记录

  发展到后来,只要汉朝的战旗出现,除罗马还能硬刚,余者皆望风而逃。

  实在打不过就只能跑。万一跑都跑不掉,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元鼎三年,汉军大捷的消息传回。

  赵嘉登上城墙,忽闻一声唳鸣,看到穿过云层的金雕,以斗篷裹住前臂,接住从天而降的猛禽。

  解下金雕腿上的竹管,取出其中绢布,看到熟悉的字迹,知晓魏悦下月将入长安,赵嘉不禁弯起嘴角。

  想到自己听来的消息,手指擦过金雕颈羽,赵嘉思索该如何回信。

  是写明自己将升调太农令,最迟明岁将赴京城,还是暂时隐瞒下来,来日给魏悦一个惊喜?

  “不如瞒着?”

  赵嘉托着下巴,笑得很有几分“不怀好意”。

  金雕移到赵嘉肩上,不忘自己抓着斗篷,垫在锋利的爪下。站稳后,侧头看着赵嘉,貌似不明白,这个没翅膀不能飞的究竟在想什么。

  风卷过朔方城,带来草木勃发的清爽。

  昔日的残垣断壁,如今已成繁华城池,人流穿梭在商市之中,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赵嘉在城头思索时,恰好有驼队自西归来。

  待队伍行到城下,看到队前熟悉的身影,赵嘉不禁展开笑容。队伍中的的卫青蛾似有所感,仰头望去,见到城墙后的身影,同样笑弯双眼。

  时光在这一刻交错,岁月在瞬间重合。

  年少的记忆从未远去,再回首,皆是无比清晰。

  被记忆所感,赵嘉突然改变主意,转身走下城墙,准备动手写成书信,立即送往云中。

  他想见魏悦,比任何时候都想。

  至于惊喜,不急在一时,今后日子还长。

  时空长河流淌,生生不息。

  史官的笔墨落于简牍,著述成卷。

  时过境迁,史书重现,其中功过成败,是是非非,自有后人评说。

  ————全书完

  作者有话要说:  正文到这里结束,番外两到三天更新一篇。

  感谢大家喜欢远方的文,远方会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故事。

  新文大概在一月下旬开

  第三百零一章 番外

  赵嘉者,祖为赵人, 大父徙咸阳, 汉兴徙云中。

  其父赵禹事魏尚。尚为云中守, 禹为功曹,府中皆称勇。景帝时从尚征, 卒于战。

  嘉聪慧,少好学,有勇力。

  景帝后年, 匈奴屡犯边, 嘉率乡人击胡, 杀虏多。上闻,褒之, 赏百金, 征郎官。景帝末, 以功补沙陵县尉, 从军征,得须卜氏首级。

  景帝崩, 武帝立, 嘉以县尉升步兵校尉。

  建元二年, 匈奴侵雁门, 上使五营出, 设马邑围。嘉至马邑,率步骑三千击匈奴,斩首虏两千。战大捷, 嘉爵少上造……

  以上一段记载,出自史记循吏传。

  文章中详细记录沙陵侯赵嘉生平,重点记述他多次率军出征,北击匈奴,南下百越,西征大夏安然,为国朝击败强敌,开疆拓土。

  后世人研读这段历史,常将赵嘉同魏悦、李当户、曹时和韩嫣并列,赞誉其功,言其实当流芳百代,彪炳史册。

  除战功之外,文章对赵嘉的治政能力也做出肯定。

  主要举其任太农令期间,举贤任能,推行嘉令,使得国家粮食丰产,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的程度,贯朽粟陈亦无法形容。

  各种史料都予以佐证,在赵嘉任职期间,汉朝的国库和汉武帝的私库都富得流油。

  财政富裕,对外征战自然底气十足。

  每次朝廷征兵,青壮皆十分踊跃,归降胡部更是削尖脑袋。征安息一战中,辅兵随扈数量达到正卒的五倍,多数自备战马武器和干粮,挤进名单就能上战场。

  取得大捷后,朝廷张贴告示,向愿意迁移的百姓承诺,随大军往新郡,丁男丁女授田百亩,免三年税赋。

  类似的记载,在汉史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尤其是汉武朝的史书,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足见这段时期开拓的版图究竟有多大。

  文章的末尾,太史公对赵嘉再次肯定,赞其社稷之臣。

  这样一篇循吏传,算不上多么出奇。

  汉武朝群星闪耀,文武荟萃,以战功封侯的官员,俱有过人之处。赵嘉的确战功彪炳,治政能力非凡,但是,放到一群歘歘放光的星星中,未必是最闪耀的一颗。

  奇怪之处在于,后世的史学家研究汉武朝历史,总会将他单提出来,绞尽脑汁,遍查史料,耗费数十年时间,专为弄清一个谜题:这篇文章是否真实,有没有被人工进行过删改。

  乍一看,这个问题简直荒谬。

  太史令亲历盛世,所著史书原件现藏国家博物馆。因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西亚、中亚、东欧乃至印度等国家地区研究历史,都会以其为参考。

  别的篇幅都没有问题,为何单说赵嘉传有假?

  一切的起因,是源于对太史令司马迁墓的一场抢救性发掘。

  在发掘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墓中除了少数象征身份的器皿,尽为太史令生前所著简牍。其中一篇,正是引发这场争论的《赵嘉传》。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和馆藏无异。

  引起争论的,是穿插在其中,一段关于赵嘉为人严酷,行峻法的记载。

52书库推荐浏览: 来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