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合理。”吴肃道,“既是金陵名士,又怎么娶得了秦淮名妓。”
李昕伊以为吴肃说的是“不合礼”,便道:“可见这所谓的名士,也不过虚名罢了。”
他接着说:“后头还有。他们既然约定了大喜的日子,季娘子就给自己赎了身,在秦淮河畔另租了一个小单间,每日绣些香囊和扇套,守着陆方毓送的扇坠子,只等陆方毓金榜题名之日,就是他们洞房花烛之时。”
吴肃见李昕伊毫无感觉地说着什么“洞房花烛”之类的话,自己倒是有些脸热。
他说:“陆方毓若真的金榜题名,多得是有人要给他说亲,哪里还轮得到这位无父无母的季娘子。”
李昕伊道:“正是如此。可怜这位季娘子,这些年的积蓄都花在赎身上面了。再说既是名妓,又正值青春年华,赎身哪里是容易的。不得已,季娘子还欠了金陵另一位公子的人情。”
说到这里,吴肃大约猜到后面的走向了,无非是“负心汉另娶富贵妻,痴心女却香消玉殒”的故事。
没想到,李昕伊却说:“阿肃,你猜最后两个人怎么样啦?”
吴肃:“古往今来,这种始乱终弃的故事多得很,倒也不算稀奇。”
李昕伊摆了摆左手,道:“才不是呢。他们后来在一个道士的点醒下,双双出家了。”
吴肃:“……”
李昕伊看到吴肃露出他预料中的石化了的表情,忍不住大笑:“想象不到吧!是不是很新奇!”
吴肃:“为新奇而新奇,无趣。”
李昕伊说:“那道士可是不一般,说出来的话是谶语。”
李昕伊嘿嘿地笑了下。
一个故事,仿佛瞬间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
吴肃问:“心一,你也是这么想的吗?”
李昕伊不答反问:“你呢,你怎么想?”
这是他们第一次谈起关于感情的问题。
第23章 山林野趣
五月的石榴花,正是开得鲜红的时候。
浓绿的枝叶衬得花像是要燃起来一般。
出于画师的职业习惯,李昕伊忍不住朝石榴花望去。
区别于画别的种类的花卉,比如玉兰花,画师要勾勒的是花与枝那亭亭玉立的姿态,尽量在画中赋予玉兰清雅高贵的品格。
但是画石榴花时,重在颜色的对比上。树叶越绿,花朵就要越红。
红得仿佛要烧起来,红得让人移不开目光,直教人感叹,这世上怎么会有开得这么热烈的花。
有些画师比较清高,比如只肯画一些梅兰竹菊这样被文人们赋予高洁品性的植物。
满足那些想要用“不畏凌寒”这样的生活习性自比的文人的需求。
不管这些文人只是附庸风雅还是真的自觉不俗,但这给了李昕伊一个很大的创作空间。
他会根据花卉原本的特性,强化一下后,在画中竭力表现它们的“不俗”品性,用以迎合市场。
毕竟好看的植物可不止梅兰竹菊。
比如玉兰花的素雅、石榴花的热烈、山茶花的艳丽,在李昕伊的画笔下,所有的花似乎都是雅致的,高贵的。
说起来,这也是一种绘画的技巧。跟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再有就是场景的选用了。
李昕伊一旦进入创作模式,他是很忘我的。
至少吴肃喊了他好几声,李昕伊都没有听见。
直到吴肃上手捏了他的肩膀一下,李昕伊终于回过神来。
这些日子一直侧着睡,他的左肩酸麻的很,下意识地“呲”了一下。
“疼?”吴肃问。
“没有。”李昕伊说。
“那个道士的话你不要信,都是无稽之谈。”吴肃说。
“那——什么不是无稽之谈呢?”李昕伊反问。
吴肃只是本能地认为“分离聚合皆前定”不对,至于为什么不对——反正就是不对。
李昕伊也没真的想得到什么答案,于是说:“那我不信就是了。”
李昕伊走后,吴肃走进家门,只见吴老太太笑吟吟地看着他,看样子已经等了一会儿了。
吴肃上前一步,向自己的祖母行礼。
吴老太太问:“是李家那个孩子吧?你怎么不请人家进来呢?”
吴肃:“他肩膀还伤着,不适合在外面待太久。”
吴老太太于是说:“我看你俩刚才在树下就嘀咕了好久。”
吴肃道:“孙儿在劝他不要乱跑,安分地在家中静养。”
吴老太太:“……”
见孙子不想说,她也不勉强,于是提点道:“你们也许都听得不耐烦了,但我还是要再说一遍——永远别对自己说谎。说谎的人是可悲的,他们对自己不诚实,那么自然也不会相信别人说的话,永远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
吴肃迟疑了片刻,对祖母说道:“有个道士说:分离聚合皆前定。肃儿困惑,还请祖母解惑。”
吴老太太道:“这可不是道士说的,是僧人说的罢?”
吴肃道:“肃儿不清楚这神道之事,只是觉得这话怪异。”
52书库推荐浏览: 林语壹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