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厨_浮云素【完结+番外】(77)

阅读记录

  “你们看它,与寻常糯米有何不同?”

  四徒弟钱棉擅做面点,日日同白面麦面各种粮食打交道,莫文远的提问正中他的知识点,侃侃而谈,以作回答:“此米粒较普通江米粒更大。”他也不管米是生的,放在嘴里咀嚼,“蒸煮过后质地更为柔软。”

  莫文远点头称是,随后他将一粒米放在砧板上,抽出柳叶刀,薄如叶的刀片在米粒上划过,将其完美得分为两段,他又如法炮制,切开了食用大米。

  两人盯半粒米看,眼睛都要成斗鸡眼了。

  “米粒心好像更白些?”

  莫文远道:“不错,其被称为‘心白’。”心白原理是酒米中所含淀粉质多,中心富含淀粉的部分为乳白色,同寻常糯米相比颜色更白。除此之外中心粒内,淀粉与淀粉之类的间隔较大,米粒很“空”,如此设计更有理由酒曲中的菌丝侵入,能够让淀粉最大程度转化为糖份。

  但这些精细科学知识,莫文远无法同徒弟们明说,以现在的技术也看不出米粒缝隙,故而说到心白就够了。

  师徒齐心协力,将小米放在水缸中浸泡,确定水顶面越过米粒,充分泡水后将酒米粒捞起,放在编织细密的竹筐中沥干水分。

  喷香的酒米被放入铁锅后搅拌蒸煮,这是力气活,师徒轮流干,一截干净的粗木棍插在酒米中不断搅拌,直至米变成棕色,搅拌从不停歇。

  酒曲与煮好的米搅拌,放入缸中发酵,莫文远随后又添入其他几位香料并晒好的干花瓣,他并没有遵循古法,采用传统一冬一酿的方法。前几步是借鉴了黄酒的做法,但他的成品可不是黄酒,而是特质牡丹酒。

  大缸静置在房间角落,他掐指一算:“再过二月到洛阳开缸。”到时牡丹酒就好了!

  [任务:制作牡丹酒(2/1)]

  [奖励点:100]

  ……

  李三娘是位体贴的好母亲,她的体贴重点表现于当莫文远全心全意干某件事的时候,从不干涉,放任自流。在他小的时候,李三娘就随他追求厨道,即便她曾经希望儿子就和他的读书人父亲一样走上科举之路,他不愿读也就不愿读了,之后更是任他在酒楼中大展身手,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简直就是唐代版的“溺爱”家长,偏偏在街坊邻居眼中,三娘的“溺爱”收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果。

  等长大一点,她的不干扰就体现在了工作上,莫文远说要酿酒,就创造好完美的条件,材料买好,地方找到,徒弟千里迢迢从长安弄过来。真是再好不过的后勤人员。

  酿酒之事颇费体力,结束过后他与徒弟们都休息了两日,徒弟们都睡到自然醒,而生物钟精准的莫文远则放下杂念,沉入厨神空间中,研究美食。对他来说做菜既是工作又是爱好,是闲暇时杀死时间的良方。

  这日上午,李三娘找到莫文远,面带神秘笑意:“大郎,你可知我做了什么?”

  莫文远抬头道:“甚?”

  李三娘将一沓薄纸送到他手中道:“且看看罢!”

  莫文远仔细打量,惊讶地发现纸张上的图画似曾相识,正面勾画李三娘食肆的店面图,反面则画了各种各样的吃食,包子蒸饼豆花,也不知是找到谁来话,真是惟妙惟肖。

  莫文远福至心灵道:“可是跟白马寺学的?”

  李三娘道:“没错!”

  当日他们来到洛阳白马寺,便被对方给普通信众提供的小广告给震惊到了,为了增加信徒,寺庙真是集思广益,不断创新。

  李三娘道:“我当时便觉得将山门入画是个好主意,我可向邻居打听了,白马寺的图纸,在洛阳城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贫苦百姓还将其供奉在家中,日日磕头跪拜。”

  对洛阳城的中下贫民来说,纸张是稀罕物,画菩萨的纸张就更稀罕了,越是生活在贫穷苦难中的人越是需要精神信仰,他们本就笃行佛教,白马寺送的纸张被视为圣物。甚至还有居民感激涕零发誓,定要到白马寺上香。

  “我等所印画,定不如白马寺般影响巨大,更无人日日诵经跪拜。”她还挺幽默,“然将其在街上发,被百姓争抢是肯定的。”

  莫文远接上道:“我们不需忠实信众,只需有人知食肆之名。”

  李三娘道:“不错!”

  “有此印画,不出一旬,食肆之名在洛阳内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沈煜是长安郎君,不可能不知李三娘食肆。

  在京城众多食肆中,以馒头发家,以豆腐菜见长的李三娘食肆是屹立不倒的常青树,永恒的标杆,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总是要去李三娘食肆吃顿饭的。没钱的喝豆花,有钱的点大菜,品种多多,选择多多。

  沈煜是食肆的老顾客,在洛阳一月没有喝到李三娘食肆的豆花还怪想的,早上醒来,他感到腹中肌饥饿,不知怎的忽然想起洛阳城中的食肆分店。

  李三娘食肆似已开张了?

  他猛地从床上一跃而起,精神抖擞。沈煜心说,三娘食肆在长安城中名声很大没错,但在洛阳城中新站住脚,此城中到过长安的人就寥寥无几,就更不要说听说过长安城中店铺盛名的人了,定是少之又少。

52书库推荐浏览: 浮云素 美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