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宋_君当如竹【完结+番外】(132)

阅读记录

  不善言辞的弟弟赵有慕坐在一旁认真的听着,时不时的还给提提词儿。两个小家伙儿就这样一路唱着歌儿溜达到了端王府。赵佶的端王府跟皇宫相距不远,与赵佖的申王府更是不过隔了两条街,近的很。要是从申王府出发,走路就过来了,两个小家伙儿小时候没少去串门儿。

  端王赵佶的府邸,高墙巍巍,朱漆大门,御赐匾额,处处透露着皇室的威严与高贵。然而只要进入王府二门,便是另一番天地。廊台曲折,小桥流水,怪石修竹,移步换景,全然不似身处东京汴梁,仿佛置身江南水乡,吴侬软语似是随风而来。

  位于院子中心位置的既不是花厅也不是主人的卧房,而是端王赵佶的书房兼画室。这座书房是一座掩映在竹林之中的二层小楼,本身只有两层,却倚仗地势至高,如登临楼顶,便可俯瞰整座府邸,甚至府外的部分景色。每每夕阳西下,倚窗凭栏,别有一番滋味。

  门口处写着一副赵佶亲手书就的对联,朱红的门柱映衬着劲瘦的字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混不似皇家亲王的恢弘大气,倒更像是文人雅士一般风流潇洒,随心所欲。

  门前的小坡上更是满满的青草香气,只能偶尔看到野花两三只,小小的,幽幽的暗自开放。通往书房的道路更是曲径通幽,由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就,窄窄的,仅能容两人并肩而行。许是此间主人并不喜常被外间的人或事打扰吧。

  赵佶的独特审美情趣还不只体现在此处。最让所有来客震惊的是,端王府的湖水里并不像别人一样种植着成片的荷花,反而随处可见一丛丛、一簇簇随风飘舞的芦苇,即使是生机勃勃的盛夏也能让人生生的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凄凉。被广大京城同僚一致评定为夏日避暑排名第一好去处。

  然而不得不承认端王府除了这一池芦苇让人不敢恭维之外,其余的建筑布局那还都是颇为典雅细致的,尤其是那夏可听雨,冬可观雪的九曲回廊,引得东京人士争相效仿,一度引领汴梁城建筑新风潮。

  “亶亶,亶亶,我们来啦!”一进门儿,赵有奕就兴致勃勃的呼喊自家小弟赶紧前来迎接。

  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个三头身的圆滚滚小包子一溜小跑儿迎了上来,一边儿跑还一边儿口齿不清的激动大喊:“的的(哥哥),的的(哥哥),我可想你们呐!”眼看着小肥包子赵亶张开双手迅速扑向哥哥赵有奕,哥哥也热情的伸出双手准备拥抱弟弟。

  但无奈所谓的哥哥也不过是个三岁多的小孩子,两个孩子身形基本没差太多,哥哥险些被飞奔而来的弟弟扑倒在地。幸好同为哥哥的赵有慕手疾眼快,用自己的小小身躯从背后坚定的顶住了自家老哥赵有奕,这才避免了那兄弟二人变作滚地葫芦给人免费参观的惨剧。

  “噗嗤,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个小东西抱作一团的样子着实好笑,正被准备出门的赵佶看了个正着。他可不会像在场的仆人侍卫一般想笑不敢笑,一连串放肆的笑声顿时响起,气得三个小东西直跳脚。

  “好啦好啦,我正好要去铺子里看看,你们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呀?”赵佶主动抛出橄榄枝。

  三个小家伙儿互看一眼,异口同声:“要去!”

  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赵佶是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又异常的博学多才,跟他一起逛街,可是非常有意思的。同样的街市、店铺,赵佶总是能说出各种不为人知的典故或是许许多多特别有趣的故事。天性好奇的孩子们自然是不愿错过的。

  于是三个小家伙儿就这样被赵佶拐上了马车,跟着东跑西颠儿,玩玩闹闹的溜达了一天,晚上还赖在赵佶府里吃了顿晚饭,这才心满意足的腆着圆滚滚的小肚子蹭回皇宫。

  不过有一点让两兄弟颇为在意耿耿于怀的事,那就是他们惊奇的发现弟弟赵亶竟然跟当初赵满给的那个画像(从赵满手里抢的)像了七成,越看越像。那画儿几乎就是长大些的赵亶托腮赏月的样子。这可气死两兄弟了,赌气赌了好久。不过小孩子忘性大,又心思单纯,并没有想到更深入的问题,也就只是气气罢了。

  实际上这幅画儿画的当然不是小小的赵亶,而是五岁的赵佶。正是那年新年宴会时,偷溜出来的赵佖在集英殿外回廊里遇到赵佶的画面。可惜物是人非,竟是藏在心里,却不自知了。

  两个小家伙儿毕竟不能天天往外跑,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待在宫里。皇宫大内虽然听起来各种高大上,其实住久了也就不过是个大院子罢了,而且有好些地方还不能随便去,所以可供孩子们玩耍的去处也就没有多少了。

  好在赵有奕、赵有慕年纪小,赵煦后宫又比较简单,皇太后也特别宠爱这两个小孙子,甚至官家赵煦也对他们颇为疼爱,宫里又没有皇子,所以基本上这两个小东西就是那皇宫大内横行无忌的小霸王了。

  不过两个小家伙儿倒是颇为守礼,从不乱跑乱闹,活动范围也只在太后的慈德宫附近,或是偶尔由太后带着去宁寿宫的流云轩溜达溜达,给他们讲讲他们父亲小时候的乐事,也算是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身之父有个印象吧。

  向太后总觉得孙子们是由于父母都不在了,无人疼宠,才不敢过分玩闹。才三岁多的小娃儿,不正是该无法无天,猫嫌狗厌的年纪嘛。可怜自家小宝贝儿们却总是一副规规矩矩的样子,看着就让人心疼。

52书库推荐浏览: 君当如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