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宋_君当如竹【完结+番外】(207)

阅读记录

  这点赵佖自然也考虑过,但兵将分离毕竟还是弊大于利。赵佖抬眼看了看曾布,语气放缓:“曾卿不必过于担心。所谓官逼民反,这话用在哪儿都对。将领能起兵造反,必有拥护者众多,你觉得为什么造反者能得到拥护呢?”

  曾布:“……”朝廷腐朽,百姓困苦,民不聊生呗,这话我哪儿敢说。

  赵佖不以为意的一笑:“你不敢说?那我替你说,无非就是皇帝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吧。如果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谁脑子有坑跟你去造反呐?所以说只要咱们朝廷干得好,对得起广大百姓,这个事儿也就不用太担心了。”

  曾布张了张嘴,旁边儿的马运也想帮腔。

  赵佖挥挥手,换上了一副吊儿郎当的表情,截住话茬儿,继续说到:“再说了,与其自毁长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皇帝远程遥控瞎指挥,文官挂帅胡乱打,对外作战屡战屡败。那还不如冒点儿风险把军权完全交托给战斗第一线的将领们,随机应变,机动作战,方有胜算不是?”

  大臣们有所松动,正在仔细品味官家的金口玉言。

  赵佖眯着眼,随意地用手支着下巴,漫不经心的看着下边儿的大臣,张嘴又来了一句:“二选一,朕觉得与其为他国所灭,那还不如被自己人造反。”

  此言一出,众大臣一片哗然:“陛下,不可啊!”

  御史中丞苏辙忍无可忍:“陛下,不可乱说!”

  众武将直接跪了,指天画地赶紧发誓:“我们坚决不造反!!”

  赵佖也没想到随口说句话,他们反应这么大:“行行行,朕就是随便说说,又没说将军们肯定会造反。”

  众大臣:‘啊w(Д)w,这也是能随便说的吗?’

  御史中丞苏辙撸胳膊挽袖儿,估计只要官家再开口,他就要冲上去直接堵住官家的嘴了。

  总之,此战最后还是以官家赵佖欣然胜利,一众大臣口吐白沫全数阵亡告终。至此,大宋终于实现了相对稳定的兵将关系,直接调动起了广大将领的积极性,充分鼓舞了军队士气。成为了扭转弱宋局面的开始,为大宋中兴提供了强大的武力保障。

  几年后,国库充盈,边疆稳定,百姓富足。赵佖觉得是时候普及一下义务教育,提高一下全民文化水平了。于是早朝上,赵佖跟众位大臣们谈起了自己的构想:办免费学堂,普及基础教育,认字识数,算账画画,天文地理,学科丰富。更主张因材施教,术业专攻,不分门第,不歧视任何行业,鼓励百姓自主从业。

  很多大臣不以为然,认为完全没必要,就现在这样就挺好,极力强调此举浪费国家钱财。

  赵佖懒洋洋地坐在龙椅上:“好?什么是好?百姓不认字,连官府的告示都看不懂,这是好?国家下达的政策,百姓根本就不知道,知道也不理解,全是睁眼儿瞎。这是好?!朕出去跟百姓聊天儿都聊不明白,你告诉朕好在哪里?!”

  大臣甲头顶冒汗,支支吾吾(哪儿有官家跑出去跟百姓聊天儿的(⊙_⊙;)):“嗯,啊,这个自古以来读书就,就是很神圣的事儿,这个都说读圣贤书嘛。这、这怎么能什么人都让读书呢?”

  赵佖气笑了:“你天生就高人一等?人家就没权利读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懂不懂?”

  大臣甲:“懂,懂……”

  赵佖还不放过他:“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子,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你明白不明白?文人墨客文化水平再高,也就那几个人儿,好干啥的?还不如我大宋百姓多认识几个字儿呢。当然啦,朕也不是不重视文化发展,朕也是支持文学进步的。你们换个角度想想,百姓都识字了,不是也多了一批文学热爱者嘛,多了很多人欣赏咱们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好事儿啊。”

  一众文臣痛心疾首:‘陛下您的目的已经暴露了,您打个巴掌给颗甜枣也不管用了。我们都明白的。’

  一干武将叽叽喳喳:“不就是让老百姓认两个字儿嘛,有啥大惊小怪的?”

  “就是就是,咋?怕别人比他强啊?”

  “可不,小肚鸡肠。俺们支持官家。”

  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苏轼深感欣慰:‘嗯,官家的想法越发成熟啦。重视文化教育,的确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之举啊。’

  大臣乙仍不放弃,他含含糊糊,非常委婉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就是用愚民政策统治天下百姓的观点:“……百姓懂的太多,不好管理。”

  赵佖:“那就说明管理者水平需要提高。说的就是你、你、你,大家一起提高!”赵佖伸手一划拉,把所有大臣都划拉在内。嗯,大伙儿一块儿加油吧!

  大臣们一口唾沫噎在嗓子眼儿:“……”

  此仗官家胜!

  宋明宗赵佖从不墨守成规,一生喜好革新,爱好尝试新事物,与大臣们打了无数次嘴仗,几乎立于不败之地。更是被后世评论为千古第一嘴仗王。但是,他辉煌的战果背后还真有一次败记。败给谁了呢?

  这位神人就是明宗朝鼎鼎有名的人送外号铁算盘的三司使张朴张相公。据说,这事儿发生在宋明宗赵佖刚刚登基没多久,当时国库极度空虚,国家财政捉襟见肘。

52书库推荐浏览: 君当如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