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来自远方【完结+番外】(473)

阅读记录

或许是察觉到了生命危险,没等永乐帝开口,解缙先蹦出来,对着上疏的朝臣一顿开火,引圣人之言,据先贤之事,列举明君若gān,甚至将修书同尧舜禹汤之治直接挂钩。
口沫横飞之下,群臣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解大才子的火力之猛,可见一斑。
永乐帝颔首,留着解缙,还是是有些用处的。
奉命盯着解缙等人的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微挑嘴角,一身大红锦袍,修眉薄唇,即使在笑,仍令人感到一阵说不出的yīn冷。
解缙火力狂猛,超水平发挥,huáng淮李贯等在旁助攻,翰林集体发飙,御史给事中也要靠边站。
天子下令修书,是有利于万民,泽被后世的好事,还能解决不少人的临时就业问题,谁敢继续反对,就是和整个翰林院作对!
此言一出,修书一事当殿通过。
朝臣都知道,言官群体不好惹,惹上了,不掉水里也沾一身泥。当然,兴宁伯此等猛人除外。
比起言官,翰林院更加不好惹。毕竟言官只是朝堂上的斗士,撑死五六品到头,翰林院可是培养各部大佬的摇篮。
得罪了言官,顶多被骂得面部神经失调。得罪了翰林,就要小心了。对方不得势便罢,一旦得势,又不小心荣升内阁大学士,别多考虑,赶紧收拾包裹致仕吧。
不用大学士动手,下边有得是人摩拳擦掌,以期通过收拾某人得到大佬的赏识。
弹劾,打压,各种官场霸—凌,总之,欺负人没商量。遇上上qiáng势的皇帝还好,换成不太管事的,后果可想而知。
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召集贤才的诏令很快下达各地。
大宁地处北疆,接到诏令比他省迟些。
诏令到后,孟清和请来儒学和卫学中的教谕训导,讲明此事。
“诸位当在学中甄选,递送名单至都事处,符合诏令条件者,本官定会举荐。”
教谕和训导领命而去,不久,统计的名单就由都事送到了孟清和面前。
薄薄一张纸,纸上的名字,满打满算,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其中还有一半是儒师。
孟清和看向都事,疑惑问道:“只有六人?可是他人条件不符,退了回去?”
都事摇头,道:“回镇守,学中报上的名单全在这里,卑职并未划去一人。“挠挠下巴,孟清和脑袋上冒出一排的问号。
不应该啊,以大宁儒学和卫学的人数统计,比例完全不对。刨除鞑靼和女真,再去掉准备科举和武举的,同时减掉台阁体不过关的,也不该只有这么点人。
那些从京城发来支教的犯官,半绑来的儒师,难道不想趁机回京?
还是说,大家集体提高了思想觉悟,立志扎根边疆,报效国家?
都事表示,这个下官不清楚。不过,在名单送来之后,已有两人找上他,想活动一下,将名字从呈报的单子上划掉。理由很简单,字写得不好。
“果真?”
都事点头,“果真。”
“如何证明?”
都事表情微妙,“此二人言,右手不慎被砖砸伤,三月内将以左手写字。卑职看过,的确是伤了。”
孟清和:“……”
朝廷的诏令上写的是修书,不是服苦役,用得着到自残这个地步吗?
看看都事,再看看纸上的名字,孟清和摇摇头,到底拿起笔,将两人的名字划了下去。
事已至此,人家不愿意,总不能绑去南京吧?
在核实过余下四人的各项条件之后,大宁举荐的贤才只剩下两人、名单送到北京,沈瑄沉默无语。
再看汉王和赵王举荐的名单,更加无语。
顺天八府,大宁诸卫,宣府之地,广宁开原,就举荐出十个贤才?
捏了捏额头,定国公心一横,十个就十个,照实报!
边塞之地,民风彪悍,尚需教化之功,天子应能体谅。
永乐二年十二月戊寅,各府州县举荐的贤才名单陆续送达京师。
经朝廷第二轮选拔,入选的宿儒生员,将在年后启程进京,参与修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清楚,自己参与的将是何等盛事。许多人进京的目的,不过是为今后的科举和官场铺路。
同月,日本朝贡的师团登陆宁波,在大明卫军的“护送”下,前往南京。
郑和船队已从日本起航,继续南下,奉皇命往安南一行。
船队携带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日本和琉球诸岛换回了不少的金银。
兴宁伯派来的人却有些特立独行,除了金银之外,还“换”了五六名工匠,都是制作倭刀的好手。上了船,这些倭人都被集中看管。郑和知情,特地派人询问,随船的丁千户亲自拜见郑和,取出孟清和的亲笔信。

52书库推荐浏览: 来自远方 强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