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_雾十【完结】(54)

阅读记录

  这次轮到卫玠红了脸。

  因为这事儿就是个乌龙。

  历史上的卫玠,确实是在总角之时,因为思考梦与现实与宇宙这种完全不该是六、七岁孩子能想到的问题而想的生病了,但卫玠本本不应该也这样,毕竟他是个成年人,不会钻这种哲学上的牛角尖里。但是吧……

  也不知道是历史的惯xing,还是就是这么寸,那日乐广刚给卫玠讲了庄子梦蝶的一段,第二天卫玠就病了。

  病的原因卫玠不太想说,反正蛮丢人的。

  等乐广得知卫玠病了之后,便亲自上门来探病,卫玠不想老师知道他的黑历史,就急中生智编了个理由说是自己怎么都想不通梦到底是什么。

  乐广告诉卫玠,梦就是想。

  卫玠很自然的就顺着历史开口道:“身体和jīng神都不曾感受过的东西,却在梦里出现了,好比庄子觉得自己变成了蝴蝶,可他从未真正感受过蝴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这怎么可能是日有所思呢?”

  “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xué,捣虀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

  卫玠后来病了一段时间才好,等他重回主流视野,才发现因为他老师的感慨“此儿胸中当必无膏盲之疾”,和自家舅舅的卖力宣传,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件事了。神童之名愈演愈烈。“膏肓之疾”这个词也再一次应运而生。

  如今被人旧事重提,实在是有些羞耻play,卫玠只能道:“过誉,过誉。还不知道您来找老师所为何事?”

  那人一提起这件事,就再一次变得愁眉苦脸起来:“我快死了,想在死前最后来看一看我的朋友。”

  卫玠一愣,他还真是看没出来啊,对方是很憔悴没错,但是看上去比他可健康多了。

  不等卫玠问,那人就自顾自的把前因后果都jiāo代了出来。前段时间他来乐广家做客,不仅和乐广说了乐广的得意门生,还承蒙乐广给他酒喝,但是喝了几口后才发现酒中有蛇,等回家之后就得了重病。

  卫玠虽然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已经满是黑人问号脸的表qíng包了,因为他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耳熟啊。

  就在卫玠正准备出言安慰对方“生死有命”时,忽然看到花厅的墙壁上正挂着一张角弓,就在那客人的背后。

  “!!!”卫玠觉得他懂了,先试探xing的问了一句,“您上次来,也是坐在这里喝酒的吗?”

  “是啊。”客人不疑有他,点点头。

  卫玠基本已经破案了。他没有多说话,只是叫来下人,又给那人上了那天一模一样的酒杯和酒,在那人不甚理解的眼神中,劝对方举杯。

  等对方拿起酒杯惊呼出声时,卫玠才道:“这蛇与您那日看到的一样吗?”

  “是的,是的,就是它。”

  卫玠起身,接过酒杯,当着客人的面把酒杯翻了个,将酒都倾倒了出来,除了酒以外,根本没有蛇。确定对方看清楚了,卫玠这才给那人解释了一下,墙壁上挂了一张角弓,用漆在上面画了蛇,那人所谓的杯中之蛇,其实是墙壁上的弓箭投she在酒中的倒影。

  也就是……杯弓蛇影。

  那人几次反复尝试,这才信了卫玠的话,心中豁然开朗,感觉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整个人都重新活了过来。

  卫玠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竟然真的能与历史典故如此的贴近,也是第一次知道,杯弓蛇影这个故事竟然是真的,真的会有人疑神疑鬼到这种程度!

  等乐广回来,客人把卫玠一顿恨夸。

  但是直至他走了,卫玠都不知道那人到底是谁,真的是个冒失到可怕的人。

  卫玠再一次被“天才”了,他哭笑不得的都不知道自己该不该高兴。

  第52章古代五十二点都不友好:

  送走客人后,乐广就招呼卫玠回了花厅坐下,一不讲学,二不论政,只看着卫玠长吁短叹,看的卫玠都发毛了,乐广才道:“你也大了,有些事该让你知道了。”

  这是一句很有歧义的开场白,放在电视剧里往往就代表着一大波狗血正在靠近。

  而且大多都是你其实不是你妈or你爸生的之类的话。

  卫玠在心里告诉自己,不不不,肯定是你理解的姿势不对,你老师这么高洁正经的人,才不会和你讲什么家族辛秘,野史八卦呢。还记得吗?你是胎穿啊,你确实是你妈亲生的啊!

  乐广不知道卫玠看似平波无澜的装bī表qíng下,藏着怎么样一个脑dòng,只是按照他的步调道:“你祖父和舅舅主张不应该告诉你,但我却觉得你应该知道。”

  卫玠:老师,你知道你越说越有歧义了吗?再这样下去,我都要开始脑补男男生子了啊!

  拓跋六修:……你真的是个直男?

  幸好,最后的结果并不是男男生子,而是画风突变的朝堂政斗。

  “皇上要对国子学和太学进行整改,有人借机发难,言你祖父当年曾上书‘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卫家子孙肯定愿意堪当表率。”

  卫玠的祖父卫瓘,是个哪怕没有《晋书》,也像是穿来的神奇人物。在没得到《晋书》之前,他就曾和当时的太尉一起对晋武帝上书,表示九品中正制只是权宜之计,实非长久之道。以贵为品,于民生不利。

  虽然因为种种政治考量,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还是延续了下来,但卫瓘此举却也在不同的人心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官。

  只不过因为提议最终没能成行,这才没有世家针对卫瓘。

  如今晋武帝突然抽风,又重新重视起了多为寒门子弟就读的洛阳太学,不少觉得自己的既定利益被冒犯了的世家就不gān了。

  说这些之前,就要先介绍一下国子学和洛阳太学之间的区别了。

  国子学和洛阳太学都是官学。

  但洛阳太学的历史更悠久一些。始自汉朝,是古代历史上第一座由中央设立的国立大学。生员混杂,士庶皆有,曾达到过三万人同时就学的浩大规模。为东汉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政治人才。

  三国之后,曹魏复立洛阳太学,大体上沿袭汉制,仍不分士庶,想要继续延续洛阳太学的辉煌,为朝廷选官提供人才和便利。

  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却没能结合当时的实际qíng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曹魏时期的社会已与汉朝有了很大的不同,世家门阀骤然崛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足以抗衡皇权的特殊群体,他们世代有别与众,已经习惯了自己高人一等,根本不想和寒门在混在一起。

  当然啦,这些高门给出的理由,肯定不可能是“我就是看不起你们这些乡巴佬”这种槽点满满的话,而是扯了一层寒门基础差、与世家子弟的起点不同、难以一起接受同等教育的遮羞布。

  世家子弟耻与寒门为伍,多读家学,很少再有人去就读太学,官学名存实亡。

  等到了司马晋时期,晋武帝想重振官学。作为一个脑dòng帝,他为了解决学校有名无实的qíng况,就于咸宁四年,在洛阳太学之外,又另设了个国子学。对世家子弟表示,表示既然你们不想读太学,那就都来读国子学吧。

  晋朝的社会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的双规制度。

  大家默认了一个潜规则,世家高门、五品以上官僚的孩子,去读国子学;寒门地主、六品以下官员的孩子,只能选择太学。

  历史上,晋惠帝痴傻,朝政被贾南风、诸王以及世家出身的大臣所把持,他们gān脆就直接把这个略带歧视的潜规则,变成了明文规定。你再有才又怎么样?只要不是世家,那就对不起了,我们不带你玩,打死不带。

  这为以后的历朝历代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长达千年之久。

  明文规定的歧视,和潜规则里的歧视,虽然都是歧视吧,但很显然前者的杀伤力更大。

  好比这让世家的权利进一步扩大,给高门子弟造成一种,反正无论如何我都能上官学,都能当官的人生错觉,那他还努力什么呢?想不懒惰都不可能;也好比,以前没有明文规定时,遍地世家的国子学,就像是吊在寒门眼前的一根胡萝卜,让不少甘于忍耐的人觉得,他们没有进国子学,只能说明他们不够优秀,不够勤奋,而不是制度有问题。但是当他们被明明白白的告知,你再优秀、再努力也没有用……这种进身无望的绝望,会让不少人开始琢磨“另辟蹊径”,好比另投明主,造个反什么的。

  历史上的西晋,就像是个不断添加各种矛盾的火药桶,只缺一根火柴就拉着所有人陪葬。

  如今的西晋嘛,司马衷还没上位,晋武帝余威犹在,所以矛盾还没有那么激烈。晋武帝也已经在有意识的控制这种阶级的不稳定,觉得不能再任由国子学和太学这么对立下去。当然,他还没有什么人人生而平等的伟大qíngcao,他只是觉得朝堂上的世家权利太大了,他要扶植出一个政治团体来与世家玩平衡游戏。

  那么,这个团体从哪里来呢?晋武帝这才从记忆深处挖出了曾经煊赫一时的洛阳太学。

  日趋年迈的晋武帝,有着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毛病,倔qiáng,小孩子脾气,说风就是雨。他商量也没商量,就一拍脑门的在朝堂上提出了要对国子学和太学现状进行改革。

  但是,全天下不止晋武帝一个聪明人,更不用说晋武帝也不太聪明。世家多敏感,在他们看来,国子学和太学并不仅仅是两个官学那么简单,在某些世家眼中那几乎已经代表了晋朝的士庶之别。晋武帝提出改革,不难让人联想晋武帝这是不是要对世家动刀。

  简直是捅了马蜂窝有木有。

  于是,不等晋武帝表示“至于如何改革,诸卿可以开始商量了”。

  朝堂上一大半数的世家就已经呵呵以对了。

  而另外小一半没站队的世家和寒门,就显得格外的刺眼。其中就有在斗倒了杨骏后,成为朝堂第一人的卫瓘,连卫瓘的亲家司徒王浑和王济,都质疑起了卫瓘的立场。

  卫老爷子的立场其实很简单,他是世家,他不可能不为世家着想。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国家qíng怀的人。更不用说他还手拿唐朝人编写、现代人翻译的《晋书》,那让他的整个视野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站在了更加长远的角度考虑这个事qíng。

  考虑的结果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卫老爷子想世家好,也想国家好。他觉得世家之所以高人一等,是因为世家子弟与生俱来的资源以及他们后天努力出来的优秀,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那一身“血统”。

52书库推荐浏览: 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