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举世家,谁能没几个姻亲,没几个故旧?温峤宅邸前,自是门庭若市。更有不少人频频怂恿,让他为世家大开方便之门。简直要把他置于火上。
然而任人劝说,温峤始终未曾动念。只因他明白,北地留下来的士族,本就心思不齐。
同为阀阅出身,温峤太清楚这些高门脾性。热衷荣华,把清贵挂在嘴上的世家不是没有,但是大多随前朝南下,蜗居江东。而留在北地的,不是家大业大,不惧胡虏的豪强。就是心思诡谲,投机取巧之辈。
这些人,可以对坐谈玄,却不会把身家利益放在旁人身上。若有可能,在别人背上踩一脚恐怕更为痛快!
而天子,应当也清楚他们的本性。不论是九品官人法,还是常科取士,都给了世家门路。界限早已画出,只要不越界,各凭本事,谁挣到便是谁的。而世家若真参与科考,会比寒门士子差吗?
就像一釜温吞吞的水,把所有人煮在其中。或是逆流而上,或是沉尸釜底。若真有反意,去岁豫州陈氏是如何破坞灭族的?便是前车之鉴。
自立为王,乃至割据一方的可能,越发渺茫。现在逃往南地,未免太迟。待在大赵,总是好过对匈奴称臣。
这一环环,套的如此紧密。温峤有时忍不住会想,他这个吏部侍郎,是不是也天子暗中的手腕之一。想用他来钓出那些心怀不轨的逆党。
也正因此,温峤才越发克己奉公。两朝为人,历经战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当今天子,要远胜司马诸王。倘若愿做个醉生梦死之人,他早就渡江南下了。而待在大赵,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还怕无处施展吗?
等到他那幼子年满六岁,便送到崇文馆吧。长子可以恩荫袭爵,其他的子嗣,却要各凭本事。当年他家父叔六人便有“六龙”之称,他的子嗣,又怎会不如?
何止是温峤,这次制科变革,也让不少人心中起了波澜。然而出言直谏的终是不多。前些日子还传来消息,江东又有民变,十数县府被破。更别提匈奴占据的地盘了,光是雍秦二地出逃的流民,就有数万之巨。简直民不聊生。
天下虽大,安身的地方却也不多。还是家业和小命为重。
没人反对,剩下的就是歌功颂德了。恩科取中的士子,也依例入宫陛见。
立在东掖门外,孙璋只觉脊背见汗。自从知晓自己登了杏榜,且位列“文经邦国科”前三之后,他就亢奋的昼夜难眠。这可是恩科得中啊!就算不如常科,也能入朝为官。若是外放,起码也是县丞起家。放在几年前,恐怕做梦也不敢想!
更妙的是,与他相交的另外三人,也尽数取中。除了邹谦名次稍逊外,陆淳和朱约考的都不差!以后他们四人,就是正经的“同年”。官场之中,也能相互照应。
如此喜上加喜,怎能不让人兴奋难安?因而站在这掖门前,别说汗重湿衣了,孙璋的两腿都有些发软。恩科不比常科,没有三鼎甲之说,亦无法进殿奏对。但是能站太极殿外,一睹皇城壮伟,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陛下有旨,宣新科秀才入宫面圣!”传旨的声音,自宫内遥遥而来,回荡不歇。
常科及第称“进士”,恩科取中则唤“秀才”。才之秀也,国之干城。这是圣天子对他们的嘉许,亦是恩典。听到礼官口中的这声“秀才”,孙璋目中热泪都险些落了下来。
拼尽全身气力,他和众人一起谢了皇恩,紧随导礼官,迈步入了皇宫。
方才的宫墙,就雄浑厚重,让人敬畏。然而真正踏足宫城,孙璋才知自己孤陋。披坚持锐的羽林卫列道而立,手中兵刃金光闪烁,寒气四溢。御砖似镜,殿宇若林,远处城阙飞挑,衬得天都低了几分。
穿过了止车门,再过翔凤楼,入端门,把那华美绝伦的总章观置于身后,“三朝五门”中的中朝,尽数展现眼前。
五德轮替,赵代晋,为火德,尚赤。面前那大殿,碧瓦赤柱,巍峨肃穆,犹若巨兽盘踞玉台之上。升殿的御阶延绵,尽作朱色,一阶一阶似无边际,融入殿中。太极殿前香炉吐雾,羽林森严,还有一座饰有日晷的锦楼,点缀其间。
在这巨大宫宇的映衬下,百余新科秀才,简直渺如蝼蚁。
待所有人都按照礼官交代,入列站定。宫廷乐师们,奏起了韶乐。孙璋的心跳变得更快了,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声。这应当是天子升座吧?那九五之尊,就在眼前的大殿之中吗?然而心底再怎么激动,他也不敢抬头偷看天子卤薄。只是按照之前所学,随殿内百官一起,进趋稽首,山呼万岁。
在“平身”的唱喝中,孙璋手足发颤,重新站直了身体。汗水已经淌到下颔,他却擦也不敢去擦。又等了一会儿工夫,一位手捧圣旨的老者走出了太极殿,立在丹陛之上,展开了诏书。
52书库推荐浏览: 捂脸大笑
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