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如果不是小贩故意挨近马车,这场风波十成十不会发生,吕延也不必解下腰带、除掉外袍,一路“潇洒”的驰出城外。
幸亏身处魏晋时代,常见名士豪放不羁。换成秦、汉之时,敢这副形象跑在街上,必会被指指点点,甚至被口水淹死。
吕延一路狂奔出城,压根不知道自己被算计,即使知道也无力计较。
城头之上,刚戴上“心黑”帽子的桓容挑起眉尾,看向站在三步外的杨广,好奇问道:“此乃意外?”
杨广从鼻孔哼气,长袖一甩,道:“意外如何,不是意外又如何?桓使君莫非还要追究?”
“当然不。”桓容摇摇头,上下打量着杨广,笑得格外灿烂。
杨广狠狠皱眉,被看得很不自在,干脆冷哼一声,就此拂袖离开。
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城头,桓容搓了搓手指,突然发现,这人的性格十分有趣。只要能改掉一些缺点,或许能成为不错的“帮手”。
当然,现下是自己一厢情愿,杨广未必乐意。从方才的态度看,自己敢提,肯定会被“呵呵”一脸。
不过嘛……
桓容转身眺望北地,以其民族气节,即使对自己不满,遇大事应能坚守底线。
用还是不用?
如要要用,是不是该给杨氏递出橄榄枝?若是打算结盟,又该如何划分利益?
想起杨亮的辞官之言,思及桓冲的建议,桓容有些拿不准。
“算了,想这些还早。”
为今之计,先从苻坚身上割肉,消化掉既得利益。余下的,大可以等荆州回兵再说。另外,从秦氏调兵的行动看,未必会满足他给出的利益。
如果对方有意捞一笔更大的,自己是该避其锋芒,还是光明正大的开抢?
如果选择后者,该如何行事?
桓容立在城头,仰望万里晴空,十指一点点攥紧,终于拿定了主意。
宁康二年,六月
一万两千晋兵自魏兴郡北上,借武车之便,击败氐兵数次反击,连续攻下数县,一路直扑咸阳郡。
桓石虔身为前锋,临战必身先士卒,杀死的氐将超过一个巴掌。
距咸阳郡五里,大军被一股骑兵拦截。
同先时遇到的氐兵不同,这股骑兵格外凶悍,冲锋起来不惜性命,一旦冲入战阵,必会给晋兵造成不小的死伤。
桓石虔认出他们身上的皮甲,知晓他们必是氐秦精锐、
“列阵!武车在前!”
既然已经接战,就没有后退的道理。
精锐又如何?
拼死一战,将这支精锐骑兵击溃,必能让长安人心溃散,变得更乱!
武车排成长列,似铜墙铁壁,牢牢挡住骑兵。
为避开袭来的箭雨,氐兵不得不避开正面,转向侧面冲锋。
氐将下令吹响号角,氐兵立即分成两队,分别由一名幢主率领,绕开武车,从侧翼发起进攻。
荆州兵和幽州兵不同,没有竹枪列阵,更多的是枪矛互相配合,并配合跳荡兵,延缓骑兵冲锋,将其分割包围。
从上空俯瞰,大阵中自成小阵,小阵又各存不同。并非想象中的混乱,而是相当有章法。
中心战阵不乱,冲入阵中的氐兵九成会被困住,前后左右都是晋兵。
跳荡兵尤其悍勇,左臂撑盾,右手持刀,数人合力向前冲,刀锋不指氐兵,专砍马腿。
战马受伤被困,发出一阵阵嘶鸣。
跳荡兵一击得手,立即竖起盾牌,挡住氐兵的还击,并用盾上沟槽架住氐人的长兵,用力将其扯落马下。
纵然不使其落马,也能让其失去平衡,为枪矛手提供便利。
趁氐兵不备,数杆长矛齐出。
氐兵只觉胸口一凉,低下头,半截矛尖已破开胸骨,穿透皮甲。
接战之初,氐兵不熟悉战阵,贸然闯入,被陷其中,死伤着实不小。但随着冲入阵中的氐兵越来越多,优势开始转换,靠近边缘的晋兵险被冲散。
氐兵抓住空隙,以命换命,终于在战阵一角撕开缺口。
“杀!”
桓石虔察觉战况,立即调转马头,冲向涌入阵中的氐兵。
见他冲过来,氐将一声冷笑,倒拖长戟,正面迎了上去。
主将交锋,氐兵发出一阵阵吼声,攻势更为猛烈,战阵边缘竟被冲得七零八落。晋兵不甘示弱,跳荡兵奋不顾身向前冲,拼着被长矛扎穿肩胛,也要拉着氐兵陪葬。
弓箭手和枪矛兵被鼓舞,双眼赤红,涌起无限战意。
不少弓箭手舍弃长弓,抽出佩刀,或是从死去的同袍手中接过武器,冲向眼前的氐兵。
战斗进入白热化。
桓石虔被氐将刺中左臂,却也在对方的肩头留下一个血洞。两人的战马打着响鼻,嘶鸣声中,同时人立而起,狠狠撞向对方,似要同归于尽。
52书库推荐浏览: 来自远方
宫廷侯爵
豪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