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为官路 作者:瑞纱【完结】(421)

阅读记录

今天是叶君书第一个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参加人员并不多, 四位分属郎中, 户部郎中赵恩学, 仓部郎中瞿建中,金部郎中尹代平;左侍郎万兴昌,右侍郎盛文柏,还有最大的上司户部尚书吴即韫。
叶君书刚上任没多久, 而且也是一众中年纪最小的,基本上是多听少说, 除非必要,才会开口。
这段时间是最忙碌的时候。
去年的各地税赋账本数据汇集到户部进行最后的统计整理,今年各方的支出预算也要有个规划。
近几天朝堂上为军需之事吵得翻天地覆。
这些天各驻军将领,都上书需要今年上半年的补给。
驻守边境的有三大军区, 一个是李家驻守的威武军军区,一个东南军区,毗邻海域,主要是防范来自海山的海盗倭寇,有点类似海军。
一个是北方军区, 另一个是李家驻守的西南军区。
三大军区牢牢将大夏守护在内,形成牢不可破的铁三角。
边塞境地总体还算太平,但每年的军需补给都是一个庞大的数额。
每到这个时候, 户部上下都叫苦不迭。
因为他们无法给足各大军区的需求,只能互相扯皮,争取削减一些。
并不是他们不想给,而是他们根本给不出来。
各大军区的需求都多,满足得了这个,满足不了那个,和稀泥的办法就是三大军区的补给都削减个比例。
国库本来就不充盈,而且还要预留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再加上还有其他穷困地区要救济的。
晋江那边的事刚刚过去,民众的的目光还未彻底移开,今年的救济还是要分一部分运送过去的。
林林总总分下来,能给军需这些大头的就不够分了。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只能想办法节流。
但在叶君书看来,开源比节流更有效。
他听了其他同僚的报告,总的来说税赋的大头来源在田赋上,其他租税等各占比例不等。
这是因为一直实行的是以土地税为主,以商税为辅的税收制度。
但以叶君书的目光看来,这个时代的土地生产力极其低下,而且基本是靠天吃饭,一个天灾下来,哀鸿遍野,毫无应对之力,对时局动荡的影响非常大。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除了上位者自己作死,就是天灾人祸导致民动颠覆朝代的了。
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
我朝虽不闭关锁国,但对商业极不重视,自古士农工商,商为末流,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
朝廷不鼓励商业发展,商业税这一块,就起不来,只能形成恶性循环。
在叶君书看来,鼓励商业、规范完善商业税的征收制度很有必要。
比如盐、茶、酒等货物贸易是个暴利行业,增加此类的税收比例。
当然,大夏毕竟是个农业为主的大国,不能说像桑国那样,全民商贸,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过如果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其中的可行性很大。
叶君书和叶君昊发商队合作,从近年的分红,就能看出其庞大的利润。
既然不闭关锁国,何不由朝廷组织向外行商?朝廷负责为商队提供庇护,收取一定的利润,出海前往各地买卖,说不定还有幸能发现新大陆。
这样既保持了朝廷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堵住迂腐古板的人的嘴,从而推动商业的发展。
叶君书的脑子转得很快,迅速分析各种开源方法的利弊。
当一个想法得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带来的弊端,这个做法就可以进行下去。
只是他是度支郎中,坊市贸易这一块并不归他管,叶君书如果就这么提建议,先不说行不行得通,单他的行为就是没将金部郎中尹代平放在眼里。
越俎代庖,是职场上的一个禁忌。
户部尚书吴即韫,见叶君书除了报告本职工作,一直没说话,便温声询问道:“叶郎中,你认为此事如何做更好?”
叶君书道:“回大人,下官认为,开源比节流更有利。”叶君书自然不会傻得说削减军区的补给。
且不说他和阿玙的关系,他本人对军人都是极为尊崇的,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还用自己的身躯坚韧不拔的守卫大夏,震慑四方,守得一方太平。
如果朝廷还不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导致兵将们没牺牲在战场,却活活饿死在边疆,那就太对不起战士们了。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军心不稳。
如果被敌人趁虚而入,很容易割开一个缺口。
叶君书简单说了几句自己的想法。
吴即韫暗暗点头。
然而道理谁都懂,只是做不到。
“你认为该如何开源?”
“属下暂未想到有好的办法。”
吴即韫并不强求,又问了其他人,都没有好主意。

52书库推荐浏览: 瑞纱 情有独钟 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