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点了点头,他也知道,如果自己想要混下去,混出名堂,还是应该和赵瑗好好的说开,至少不要把关系弄得像现在这样僵硬。他在肚子里想好说辞后,便走出房外,问明府中下人,赵瑗正在书房,便朝着书房走去。
第71章 赵瑗
府中下人都知道萧山是赵瑗的贵客,见到了也并不阻拦,且秀王府不比京城,书房外也无人看守,只有一个老仆在房中伺候。
萧山走到房门口的时候,看见书房门并未关上,里面的烛光漏出房外,淡淡的黄色光芒让人感觉十分的温馨。赵瑗坐在黑漆雕花的书桌后,怀里抱着儿子,正在握着赵愉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他写字。
赵愉今年不过两岁,却十分的聪慧,他很不老实,在赵瑗的怀中扭来扭曲,赵瑗也不生气,只是对他微笑,目光中流露出萧山从未见过的宠溺之色。
萧山在门口静静的站着,因为是黑夜,也并未被人发觉,他看到赵瑗脸上露出的幸福微笑,历史上赵瑗的结局便跳入了他的脑海中。
赵瑗应该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命运如何不清楚,但次子十分愚笨,幼子早夭,赵瑗的皇位是传给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宋光宗。
北伐失败后,赵瑗也心灰意冷,做了十多年的皇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便退位当了太上皇,将皇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光宗。
光宗非常不孝,几乎很少去看赵瑗,在群臣的上表请求中,他也依旧拒绝去探望父亲。
赵瑗的晚年生活过的非常凄凉,他曾经登高而望,看见街头有小儿游戏叫“赵官家”,赵瑗曾叹道:老朽呼之尚且不止,尔等即便再高声些,又怎能见到?
他死后甚至光宗拒绝参加他的丧礼,挺尸三日无人理会,还是年岁已高的吴太后出面,才将其安葬。
萧山想到这些事情,在看到现在房中的赵瑗。
赵瑗现在还十分的年轻,脸上没有一丝皱纹,嘴角带着宠溺爱怜的笑容,正一笔一划的教儿子写字。他依旧还是那个有着雄心抱负的帝王,尚且没有成为心灰意冷幽居深宫的孤家寡人。
萧山觉得自己的心一阵阵的发紧,他一直以来,都把赵瑗当做一个可以投资的政治资本,即便是在对赵瑗有些心动之后,这种想法都从未消失过。
他往日极力的朝赵瑗靠拢,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赵瑗以后会当皇帝,有机会改变南宋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
可是现在,萧山竟然觉得,若是赵瑗能够一直这样幸福安宁的生活,不当皇帝也没什么。或者说,萧山宁愿他能够这样幸福的活到八十岁,也不愿他成为皇帝以后,面对历史上曾经的命运。
在这一刻,萧山发觉自己在心疼赵瑗。
萧山默默的转身,他发现自己根本不用去解释任何事情,因为,那些解释最终会变成掩饰。或许就这样才是最好的,自己失去了赵瑗这个可靠的盟友,却未必不能做出一番事业。
萧山朝着黑暗中走去,却没想到身后响起了赵瑗的声音:“在外面站了大半天,怎么不进来就走了?”
萧山猛然回过头,看见赵瑗已经抬头,坐在书案后静静的看着自己。
萧山道:“本来是有些事情想说,但……后来想通了,觉得没什么要说的。”
赵瑗低下头,淡淡的哦了一声,继续教儿子写字。
赵愉却扭着屁股从赵瑗的腿上爬了下来,跑出门去,拉着萧山,道:“萧叔叔,陪我玩儿!”
萧山有些为难的看着这个小屁孩儿,正在想怎么拒绝的时候,赵瑗身边的老仆走了过来,将赵愉抱走了。
书房中仅剩下赵瑗一人,萧山站在门外,想要离去,但一双脚就好像灌了铁铅一般,根本挪不动半步。
赵瑗也没理他,自顾自的练字。
萧山在原地站了半晌,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走入书房。他见到赵瑗写的正是一篇《洛神赋》,笔法苍劲,刚健有力。
萧山道:“殿下的字写的好!”
赵瑗依旧没有说话,萧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静静的站在一旁。
一阵风吹过,赵瑗案头的蜡烛晃了一晃,萧山见书案边放得有剪烛芯的剪刀,便拿起来默默的剪灯芯。
房中灯光忽明忽灭,赵瑗忽然道:“你的事情,我已经听彬甫说了。缺军费的话,我没法帮忙!”
萧山忙道:“不敢劳烦殿下,我也跟大哥说过不要多事,没想到他还是说了。”
赵瑗放下笔,过了一会儿,道:“你为什么要私自收下那些俘虏?”
萧山没有回头看赵瑗,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的黑暗中:“我知道就在不远的将来,宋金必有一战。我只是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稍稍改变点什么。”
52书库推荐浏览: 绍兴十一
he
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