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清 作者:容恪【完结】(37)

阅读记录

只怕不是底下人自己“甚属悖乱”,太子自己一定也有参与。上梁不正下梁歪,太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处死了这些人,也只会让人觉得太子不会御下,如何担当起一个国家的重担?
无论如何,太子是眷爱渐蘀,慢慢的失了圣心了。
胤禛暗地里做什么从不避讳胤禩,胤禩却一直该躲避的就躲开,并不干涉。别说他们只是兄弟,就是亲密无间的夫妻,也要给彼此些空间。只是看着胤禛做的很稳妥,又十分注意保密,便也放下了担忧。转而想着,要在朝堂上给他些什么帮助。他为人亲切,并不摆架子。又礼贤下士,朝野内外也慢慢散开了他的名声。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巡幸五台山。胤禛胤禩等随驾前往。
五台山分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故称五台山。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山中气候寒冷,因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自古先为道家地盘,后成佛家圣地,北魏之后佛教大兴,五台山也逐渐扩建,又有许多高僧来此讲学,渐渐的成为了中原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清朝时道家已经没落许久,宫中贵人们大都信佛。史书上对康熙这一次来五台山猜测颇多,有人便想到顺治当年死因重重,等到后世又有一部《鹿鼎记》,说顺治是为爱出家,要美人不要江山。康熙寻父才来五台山巡行。
顺治若是还活着,这一年也不过是五十五岁的人。要是在五台山出家,清心寡欲的,说不得还要长笀些。野史所说,也有几分道理。
而胤禩来这里以后,接触过许多所知:顺治在位十八年间,乾纲独断、锐意更新改革、尊孔敬儒、重用汉官,对当时各地反抗势力以招抚为主,又重视蒙、藏联系,稳定各方各面,还吸取明朝灭亡教训,澄清吏治……作为皇帝而言,六岁登位做到如此地步,已属不易。
后人对他的评价是:顺治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①]
至于性格上浮躁易怒、任性放纵,则是瑕不掩瑜。后来独宠董鄂氏,董鄂氏一死,顺治也随之心死成灰,他从前便有出家念头,那时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自己剃光了头发,要舍弃江山而去。
为了防止孝庄迁怒于他身边人,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他安排贴身太监吴良辅出家为僧。当日还亲去观看剃度仪式,回来后便“染上天花、高烧不退”,没过几天竟然体沉重,行将不支,初六当晚口授遗诏,与世长辞。
这其中种种,疑点颇多。实在让人觉得是故布疑阵,有意金蝉脱壳。顺治死后也是随着满族得旧习俗实行火葬,更是没了遗体证据。
史书有不详实之处,后人总是妄加揣度。无论康熙来五台山的目的如何,胤禩随之而来,也见到了此时五台山的风景。没了后世喧哗污染,更是心旷神怡、山水独秀。
白日里潜心礼佛,夜晚独立平台,见山下万家灯火、千丈红尘,别有一番遗世独立,方外清净之感。
这一日得了些许空闲,胤禩便离开大队人马,换了轻装简服,连冯景也没带,与胤禛一起私下去拜佛。五台山寺庙不止一间,寺庙也不是单纯敬拜一位菩萨的,更有许多类别。
他从前并无信仰,等到因缘际会成了八阿哥胤禩,却觉得神鬼之事在冥冥之中。对于满天神佛,也有几分敬畏之心。两个人打扮成大户人家兄弟,顺着景色秀美的地方一路行走,路上有寺便进,有庙便拜。见了菩萨罗汉,也撒香火行叩拜,十分自得其乐。
这样的二人世界是非常少有的,胤禛也享受在其中。这几年他明白胤禩不过是想着顺其自然,便越发的进取。若不是在户外惹人耳目,他便要拉上这个人耳鬓厮磨、好好亲近缠绵一番了。
康熙不愿扰民,命五台山一切如常。胤禩与胤禛混在上香游客中,说些典故闲话,正是娱乐。胤禛见他专门寻那些寡门小户,见了香火鼎盛的,反而并不流连,问他这是何故。
胤禩笑道:“四哥,这是你的不知了,但凡小说话本里,说的都是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高门隐士都是不世出的,我们随缘而去,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位高人。”
胤禛瞪他一眼,唇角却有笑意:“偏你的歪理多!”
两个人又往前走,不料转眼之间天色阴沉,风吹云卷,没多久就沉沉昏暗,有变天之象。
大雨顷刻而至,两个人出来轻松,只有胤禛想着可能要晚上才回驻地,因胤禩体弱,多带了一条披风,这时候急忙往他身上一披,拉着手就找地方躲雨。

52书库推荐浏览: 容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