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子(胤礽重生) 作者:君琳【完结】(196)

阅读记录

七月,皇帝下令改革税赋,取消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
兴平三年夏宁寿宫
康熙成为太上皇住在宁寿宫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期间胤下令改建扩大,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后半部分成三路,总计殿堂房间千余间,足够康熙和他的后妃居住绰绰有余。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四十一年皇帝,忙碌了大半辈子突然闲下来,他还真有些无所适从,虽然以他的积威还是能干预朝政找事情做,但是就像胤作为储君的那个时候,他最是着重培养他的权威,凡是在大臣面前太子提出的政策,他从来不会当面反驳,现在也一样,天下只能有一个主人,从他决定将江山交付的那一刻起,他就不会再干涉胤的任何旨意,除非他觉得动摇到国家根本,而三年下来,新帝还是令他满意的。
不过很快,康熙就找到可以做的事情种田。
康熙可以说是清代帝皇里最为爱农、务农的一个,而其中重要表现就是种试验田。
他每到一地巡视,都注意收集当地的民风歌谣,喜欢观察当地的农事。凡是“南北土疆之性,黍播种之宜,节候早晚之殊,蝗蝻捕治之法”,都特别喜欢咨询和了解,对这些情况都掌握得非常清楚。在听政时,康熙总要“与诸臣工言之”。
而早在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就在西苑丰泽园试种出了早熟醇香的御稻,后指导工匠导河修渠,并亲自绘制水闸、水车图形,使得天津郊外150顷水田全部种上了水稻。至兴平六年(原康熙四十八年),这150顷水稻获得高产,从而结束了长城内外沿线不种水稻的历史。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总之,康熙在宁寿宫里开辟出了太上皇的“菜园”和“稻田”,种瓜豆菜蔬又试验庄稼田,产量还相当可观,足够供应宁寿宫所有人口之用。
虽然这样,康熙还是空闲了很多,便有时间享受天伦之乐了。年幼的小儿子们除了按规矩到上书房上学,其余时间都是被慈父样的康熙教养着,看起来倒是比已经大了的儿子们幸福不少,毕竟太上皇比之以前少了严厉,整天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而他的妃嫔们也比过去亲近了许多,颇像一家人那样,时常一起说笑用膳。
康熙刚将手上的锄头递给一旁的侍卫,有人便立刻轻轻拉住他的手,仔细以丝绢擦拭,那人的指尖有些微凉,他一扭头便笑了。
“今天怎么得空过来了?”
“瞧阿玛说的好像儿子多不孝似的,我可是每天都过来和你说说话的,也不单是我,弟弟们不也都来么?我刚才在外面看见七弟刚离开。”承祜帮康熙擦干净手,将脏掉的手绢递给小林子,笑着道。
“说不过你这张嘴。来了就陪阿玛散散步吧。”康熙笑着摇摇头,手背在身后准备迈步,承祜立刻上前扶着他的手臂,远远看去都能感觉出父子俩感情很好。
当不再涉及皇权利益之后,天家才真正有了亲情,那些个已经出宫分府的一个一个跑宁寿宫跑得那是相当勤快,太上皇隐去了那属于帝皇的威严,变得不再那么让儿子们敬畏,而且以前很多不能谈的话题也有了出口的机会,年轻的儿子在人生阅历十分丰富的父亲面前,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的,也无形的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宁寿宫中时常能看见一父数子围圈而坐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而且在宁寿宫中,宫中复杂的礼仪都被化繁为简,本来太上皇还是能自称朕的,可是康熙却是用了我,并且要求儿子们都叫他为阿玛。
“做了那么多年的朕,也该是时候做回我了。”康熙如是感叹。
承祜觉得这样很好,前世康熙的晚年虽然他被圈禁了并不十分清楚,但是也能猜出大概,那群弟弟那样的厉害,怎么能不让这人心力交瘁,而魂荡时那些个记载康熙平生的书籍在诉说他的晚年时,也证实了他的猜想。
“阿玛,九弟被派到福建和洋人做买卖去,儿子叫他顺便从洋人那里买些咱大清没有的种子,一会给你送来试种看看。”知道康熙喜欢种田,儿子们是尽所能收集种子,而每次有新作物推广,下面的官员出于讨好太上皇和新帝的心思都会十分用力,承祜对于这一点尤为满意。
“不久之前挂果的,那个叫草莓的水果倒是不错,味道也好,只是对土地、种植、管理等要求比较严格,产量也不大,暂不能在民间推广,以免侵占良田。”康熙道。
“此物倒是可以买给富贵人家种植,嗯,和九弟说说,有阿玛你这个金口玉言赞过的,以九弟的手段绝对可以从江南一带的富商身上狠狠削一笔,用以充盈国库。”承祜摸摸下巴,笑得一脸守财奴相。

52书库推荐浏览: 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