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这话是贾涉自己军中的将领所说,贾涉少不得要责骂一番,但对方是王仁,而贾涉又心怀不轨,便也不多纠缠,只是一笑:“王将军真是少年风流啊!”
王仁哈哈大笑,贾涉心中冷笑:起初还以为王仁是真的想要做一番大事业,谁知训练新军如此大事却不谨慎,这样看来,他能够成事才怪了!
一行人行走缓慢,夜间碧云还假装要服侍贾涉,来过一次,被贾涉拒绝后,干脆直接住在王仁的帐中。夜中贾涉偶尔路过王仁的营帐,听得见里面传来的低声调笑,显然是王仁和碧云正打的火热,难舍难分。
五天之后,贾涉终于抵达了白帝城背后的一座险峰。军队就扎营在山地平阔之处,他来到营中,抬头看向远方,只见远处两崖间果然修建起一处关口,关前吊桥微晃,苍翠中散落着白色积雪,十分险峻。
贾涉与王仁商议,在第一天的时候,想要看一看这些士兵的整体素质,王仁也不含糊,当即命士兵演练攻击关口,贾涉亲自上前,他注意到那些士兵虽然身材高大,看起来十分勇猛,实则颇为怯懦,在佯攻关口路过吊桥的时候,吊桥上的几块木板掉落,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那些士兵害怕掉下深涧去,竟在演练途中停下,硬是等吊桥修好之后,才再行进攻。
贾涉又命那些士兵舍弃马匹,快速奔袭,却发现那些士兵速度有快有慢。跑的快的已经抵达关口,跑的慢的还在路上喘气。
至于射箭等项,就更加不好说,贾涉尚且记得自己在鄂州之时与烈匕图交战,鄂州的士兵大多都很有准头,至少能确保十箭之中有七箭射中敌人。然而此刻看来,王仁挑选出来的这些士兵,十箭之中,能够五箭射准就已经不错了。
王仁却丝毫不觉自己的部队有什么问题,反而得意洋洋的问贾涉:“贾少傅,我西川兵马,强壮否?”
贾涉站在山头,看着底下颇为混乱的进攻形势,摇头道:“强壮是强壮,但是协同作战,还是不行!更有许多问题!”
王仁道:“贾少傅此言差矣!当日鞑靼进攻西川,鞑靼可汗命丧我手,怎算得上有很多问题?”
贾涉道:“西川地形易守难攻,鞑靼长途奔袭,远涉江湖前来此处,本就不易,又多习骑战,攻城掠地稍有不足。西川富饶,粮食无忧,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固守一处当然是没有问题!但王将军若想以这样的军队去争夺天下,不说与鞑靼交战,单是冲出西川,南下鄂州,恐怕都未必能够胜过鄂州军士了!”
王仁道:“贾少傅在鄂州驻守一年多,自然是对自己的军队信心十足。更何况贾少傅有火器之利,故此能够大败烈匕图。若是贾少傅将这支新军训练成能够火器作战,我相信定然能够横扫天下!若是新军练得好,这些练兵之法可推广全境!”
贾涉微微一笑,也不作答,又与王仁逐个去看这些士兵的各项本领,直直观察了十来天后,贾涉才去王仁之处,将自己的想法与王仁商议。
这一次,贾涉本着卖了王仁也要让王仁帮着数钱的基本原则,将自己的想法经过多重伪装,一一的向王仁提出。
第一点就是改变新军的训练模式。
将日常训练的打拳、练武、骑术、阵法,改为训练行军、射箭和投掷。贾涉的借口是西川马匹不多,训练骑兵虽有必要,但真正交战起来,兵力大多还是以步兵为主。训练行军可以让部队行动整体一致,减少部队在奔袭的过程中掉队的损失。而射箭的准确,既可以杀伤敌人,又能节约箭矢。至于投掷,则是为了配合制造出的大量手雷的使用。
王仁见贾涉提出的建议,都是配合着新式火器的运用,心中颇为满意,便同意了。却也有些疑虑:“若是将来沿江而下,骑兵不济,如何攻城掠地?”
贾涉知道王仁想要去打鞑靼是假,想要先夺京师是真,便顺着王仁的话道:“南边多是水网密布,并不利于骑兵纵横,反倒是城高墙厚,不易攻破,想要速战速决,最好则是多多练习守城攻城之法!至于骑射,天水朝的骑兵也不怎么济事,无需担心!”
王仁又道:“如此说来,水军训练更是必不可少了?!”
贾涉反问道:“长江之上,顺流而下,一路攻击,下游水军难道能够抵抗的住吗?新军仅三千人而已,如何训练大规模的水战?”
王仁见贾涉说的有理,便也就不再反对。
贾涉又道:“这三千精兵,当用来攻城掠地作为先头部队之用。将帅必然要能够随时控制,很好的掌握才行!”
王仁点头称是,贾涉便趁机进言,说原本的十人一组,十十编组不利于训练,为了说服王仁这样编队不适合统帅调度指挥,还举了例子:三千人的部队,若是十十的编队,能达到将军您所能指挥的,只有三人而已。根本难以让主帅掌控的得心应手。主帅能够指挥的人越多,则这支部队越能够按照主帅的心意行动。若是该成三三编组法,十人一小队,三小队一中队,三中队一大队,则将军您直接指挥的则有十名将领,能加方便配置,若是可行,便推广到全军岂不更好?
52书库推荐浏览: 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