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太/子/党 作者:楚清明【完结】(25)

阅读记录

  一炷香过去,有几个动作快的已经完成诗作,呈给承乾帝批阅。承乾帝看过,递给内侍,再传给几位大臣一一看过才算完。
  大约一个时辰左右,所有比试者都呈上了作品,诗作有九篇,赋有三篇,画作有两幅。
  崔世青独辟蹊径,写了一篇策论,内容是本朝西域防卫。
  崔世卓掐死他的心都有了。
  这种场合妄议朝政,与找死有何异?!他简直怀疑崔世青是不是故意要置自己于死地了。
  承乾帝的目光在崔世青的策论上多停留了一会儿,末了不置可否,照例将这篇策论传给大臣们。
  大臣们看完,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崔世卓紧张地攥紧了拳头,生怕下一刻皇帝开口把崔世青撵出去。
  皇帝神色如常,点了文试头三名,崔世青的文章,又是个不上不下的第三名。
  文试结果已定,承乾帝看上去心情不错,对众人道:“我朝人才济济,真是可喜可贺!”
  群臣立刻俯身下拜:“恭喜万岁!贺喜万岁!”
  一场声势不小的比试,最终君臣尽欢收场。但在和谐场面的背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就没有人知道了。
  当然,崔世卓已经顾不上发愁,他正忙着打腹稿,回去好和二殿下跟父亲大人解释。
 
  第十四章 驸马爷
  文试结果出来的当晚,崔怀德果然冲兄弟几人发了火。不过他毕竟浸淫官场多年,知道此时当务之急是尽力挽救局势,而非将精力浪费在追究责任上。
  第二天,大部分朝臣和家眷都各自回府,只留下少数近臣伴驾。
  崔怀德自去拜访交好的同僚,而崔家兄弟之前向学馆告了七日假,一时无事,便多出好几天自行支配。
  崔世卓在二皇子那里鞍前马后,几乎不在府里呆——这本就在崔容意料之中,令他奇怪的是,崔世亮这几日显得心情颇佳,不知为了何事。
  “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此乃人生三大喜事,是该高兴高兴。”崔世青见了,别有深意地感慨。
  崔容还不明所以,奇怪道:“三哥在秋猎时遇到老朋友了?可是也没见他说……”
  崔世青并不点破,只道过几日自会分晓,弄得神神秘秘,令崔容直说他小气。
  不过既然说到秋猎,崔容便顺势问崔世青关于六殿下伴读的事:“我真不明白,你打的什么主意?如果不愿意,何必来长安蹚这趟浑水,平白得罪人。”
  崔世卓有多愤怒,恐怕连瞎子都看得出来。他这位大哥可不是什么宽厚性子,得罪得狠了,早晚有一天他会报复回来。
  崔世青倒也不以为意:“我到京城来,原也不是为了这个。”
  “你还有别的打算?”崔容问。
  崔世青沉默片刻,说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到长安城来,竟是为了想办法参军——以他的身份,自然不好从普通兵士做起。
  “原来如此,难怪你会写那篇策论……”崔容恍然大悟。
  崔世青没有否认,而是说:“若能博得皇上青眼最好,再不济,明年开春就是三年一届的武举。”
  “叔叔婶婶知道吗?”
  闻言,崔世青无奈地苦笑:“自然是瞒着他们的。”
  原来他是私自做的决定。
  这也难怪,本朝勋贵之家的子弟,大多有两条路,要么袭爵,要么参加科举,博个一官半职,少有人弃文从武。
  原因很简单,一来这些人自小富贵,吃不得苦,二来文臣武将向来不对盘,真进了军中,要想高升并不是件容易事。
  更何况手伸得太远,弄不好会遭皇帝忌惮,简直是有百害无一利,想来二叔一家如果知情,断不会同意崔世青这般行事的。
  崔容没料到崔世青的志向竟是如此,一时不知该佩服还是该劝阻。反而是崔世青看得开一些:“我都想好了,与其在朝堂家宅勾心斗角,倒不如去边关杀敌来得痛快!”
  他说这话的时候,嘴角勾起,双眸异常明亮。那个温润如玉的翩翩佳公子不见了,在崔容眼前的,分明是个锋芒毕现热血沸腾的青年人。
  崔世青这般模样令崔容忍不住会心一笑,果然不再说多余的话:“那我就祝堂兄心想事成吧。”
  “好说。”崔世青冲着崔容眨眨眼:“这件事,小容还得替我保密。否则出师未捷身先死,未免太没有乐趣。”
  这一瞬间,他又成了崔容记忆里那个鬼主意满腹的小堂兄,顿时又令人亲近几分。
  这变脸如翻书的本事令崔容叹为观止,暗道崔世青像狐狸一般伶俐,自己替他担心简直多余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楚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