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见就剩胤禟在院子里,待胤禟行礼后便问,“太子呢?”
“二嫂的情形不大好,太子哥哥去看二嫂了。”胤禟此话一出,石文炳脸上一派灰败,若不是小太监眼疾手快的扶了一把定要摔到地上去,因在御前,石文炳只得忍住悲声,此时双目涨红,倒让人看了十分不忍。
康熙冷声道,“不至于此。给石大人搬把椅子来。”
石文炳袖子抹了把泪,躬身道,“奴才不敢,奴才实在坐卧不宁,皇上还是让奴才站着吧。”
没待半刻钟,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传来,便有嬷嬷跑出来,满面喜色的福身道,“回万岁爷,太子妃平安诞下嫡子。”
石文炳轻轻念了声佛,康熙也是满面喜色,母子平安当然是最好的结果,笑道,“赏,毓庆宫的奴才皆赏半年的份例!石文炳,你有个好女儿,朕有个好儿媳啊。”
石文炳一听这话,忙感激涕零的谢恩。如今孩子刚出生,也不可能抱出来给人看,康熙听到嫡孙平安出世,也无甚牵挂了,笑道,“你与朕是儿子亲家,不必如此多礼。估计你家老太太也惦记着呢,朕便不留你了。”
石文炳万千谢恩,喜气洋洋的回府。
康熙微微一笑,连眼睛里俱是温柔感叹,胤禟想到康熙对赫舍里皇后的一派深情,默默的看向正室中陪在太子妃身边的太子殿下,感到肩上一重,康熙胳膊一伸,揽住胤禟的肩膀,“行了,你小侄子平安了,你做叔叔的也不用守着了,随朕回去用膳吧。”
“还说呢,大早上也没睡好。”胤禟嘀咕着,康熙哈哈大笑,“好好,用了膳随你去睡,朕定不让人扰你好梦。”
……
康熙对一个人的重视,从他源源不断的赏赐便能看出来,康熙当天便为太子嫡子赐名:弘旭,取旭日初升之意。
太子嫡子盛大的洗三礼,甚至比太子当年更隆重。毕竟太子出世时正赶上三藩作乱,康熙正缺银子。此时国泰民安,康熙将自家亲贵请了个遍,像裕亲王等人的请贴还是康熙御笔亲写,完全可知康熙的愉快。
待弘旭阿哥的洗三初结束,康熙对太子道,“胤礽,听说你昨天去小佛堂了。”康熙对赫舍里十分深情,在宫里专门盖了小佛常供奉赫舍里的画像。
太子道,“那天石氏难产,让儿子想到皇额娘了。”太子望着康熙,眼中全是孺慕之情,“皇阿玛将儿子带大,实在是很不容易。”
康熙十分欣慰,笑道,“你皇额娘泉下有知,见你这么懂事,肯定很欣慰。”
这话,康熙在太子幼时经常提起,此时太子听了笑道,“儿子都二十几岁的人了,皇阿玛还当儿子是小娃娃呢。”
康熙爱屋及乌,对太子异常宠爱,否则也不会将毓庆宫建得比养心殿更华丽,更不会让太子奶公去做内务府主管。不论史书中这两父子如何走向绝裂,没有人会否则康熙早年对太子信任与疼家。
康熙笑道,“朕的保成长大了。保成,如今四海升平,待朕老了,朕便将这个国家交给你来治理。你要好好教导弘旭,待日后,他便是你的储君。千百年后,我们祖孙的名子被后人提起时,都得让人称一声圣明之君,才不负先祖之望!”话到最后,康熙极是豪迈。太子也有几分热血沸腾,跪在地上郑重的听了康熙的教导。
康熙在养心殿赐宴,同太子商议起几位阿哥的婚事,皇室皆是政治婚姻,嫡妻家族不能太低,让人笑话,可也不能太高,凌越皇权。
“良氏出身低了,老八做事还踏实,朕看安岳亲王的外孙女便不错。”康熙道,“至于老十,科尔沁乌尔锦噶喇普郡王的女儿朕已经看好了。太子,你要记住,这江山是咱们满人的。蒙古女人,为妃为贵妃都无妨,绝不可为后族。”
太子笑着点头,“儿子记下了,倒是小九的婚事,要不先问问宜母妃的意见?”
“你觉得小九如何?”康熙好似漫不经心的问询。
太子心中一警,笑道,“自是好的。九弟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就聪明,如今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我们兄弟中拔尖儿的。再看九弟为人行事,有规矩知进退明礼仪。弘旭平安出生,我还得谢九弟一声才是。”
“你与小九兄弟融洽,朕十分欣慰。”康熙道,“朕希望你与他,能如同朕同你裕王伯父一般,成一段明君贤王的佳话。”
太子忙道,“儿子才智远不及皇阿玛,小九又怎比得上二伯,皇阿玛折煞儿子了。”
“你们还年轻呢。”康熙笑道,“朕还有几年时间,可以指点你们。”康熙见自己的继承人如此出色,也十分欣慰。不怪康熙这么说,他他爷爷他祖爷爷都命不长,更不用提他那命短的老爹,康熙觉得自己能活到六十岁就算长寿了,到那时太子更成熟,也能更好的观察诸位皇子,自己退位才放心。
52书库推荐浏览: 石头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