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 作者:蜀七【完结】(181)

阅读记录

  朱元璋在此时说:“元庭力竭, 我们正可在今年再进一步。”
  林渊冲他笑:“我也正有此意。”
  他们如今已经占据了泰州,高邮, 常熟以及常州和松江, 林渊站在舆图前,冲众人说:“诸位来议。”
  朱元璋和陈柏松的意见很统一,他们认为现在他们兵强马壮, 士气正盛,原有的五万兵丁已经新增到了三十万——林渊至今都觉得这个增幅十分恐怖,招兵的事是朱元璋跟陈柏松负责,这两个人在他面前没表现出能言善辩的一面, 但从这个人数来看,他们的口才一定很好。
  或者他们帐里的幕僚都不错。
  他们认为现在可以直接拿下平江路。
  宋石昭却认为,与其只拿下平江路,不如两路并行,一路拿下平江路,一路就去拿下平江。
  平江路是元朝的行政划分,其中包括昆山、常熟、吴江和嘉定。
  平江则是一个单独的地方名称,也就是后世的江苏苏州。
  刀哥听不懂,在一旁看手指甲,林渊看了他一眼,他就连忙说:“我都行,我不挑!”
  一屋子人都笑了。
  杨子安则说道:“我可领一路人马去平江。”
  朱元璋:“我可前去昆山。”
  陈柏松:“嘉定。”
  刀哥:“……那,就只剩下吴江了?”
  林渊笑道:“交给你了,你要是觉得不行,就跟他们说,叫他们跟你换换。”
  刀哥挥手:“那倒不必。”
  林渊把出战时间定在年末,也就是冬天。
  虽然看起来这个时间不利于打仗,可对他们而言是有利的,现在大部分的财政支出都在棉花的采购上,林渊没有让自己治下的百姓种植棉花,宁愿花钱在外头买。
  他要保证百姓的食物来源,保证他的士兵有充足的粮草供给。
  而冬天以前,他们必须得加班加点的做准备。
  制衣坊现在忙得团团转。
  女人们一天几乎有六个时辰在上工,这还只是基础,有时候甚至会超过七个时辰,如果在现代,一定会有人告林渊压榨劳工。
  可在这个紧急时期,没有人会觉得辛苦,女人们坐在屋子里,免受外面寒风的侵扰。
  到了夏天,屋子里还有冰盆。
  古人早就会制冰了,硝石制冰这个手艺一直有,但是贫苦人家可没在夏天见过冰,好在林渊现在有不少硝石,他可不想在辛苦的劳动中还有人因为中暑出事。
  他现在不想损失一个人。
  士兵们要在室外训练,杨子安他们几乎每人都带队出去剿杀过山匪和土匪寨子。
  大一些的寨子都没能逃过,现在林渊治下的地方,野外几乎遇不到什么危险。
  商人们也越发喜欢到高邮来做生意,他们甚至不少人都带着丰厚的家资来高邮定居。
  只要有人来,有人花钱,有人挣钱,经济就能发展。
  钱大娘正在缝制棉衣,天气渐热,她穿着单薄的布衣,却还是觉得闷,额头的汗很快滴落下来,把棉衣的布料晕湿,好在只有那么一点。
  就在钱大娘热得灌了一杯冷茶以后——说是冷茶,其实现在茶水放得再久都是温热的。
  外头终于传来了女孩们欢呼雀跃地声音。
  “冰来了!今天的冰来了!”
  “我们那至少要三担!”
  “得了,你那才几个人?我那三十多个呢!我得要五担!”
  赶着牛车送冰的年轻人跟她们很熟,此时笑道:“姑奶奶们,饶了我,管事的说了,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的三担,十人以上六十人以下的五担。”
  女人们讨价还价:“我那的姑娘们个头都大!”
  “一个能顶三个!”
  年轻人无奈:“那我说了也没用,管事的得扒掉我一层皮。”
  女人们见管事的没跟着一起来,只能各自叫人领了冰回屋子。
  冰一到,屋内的女人们就觉得凉爽多了,她们挽起长发,用木簪簪住,手底下的活也干得更快了些,每一个屋子都有一个女教,教针线活的和管人的,哪个屋子干得好,她能得到的奖励也多,但若是中饱私囊欺压员工,总管事那里就有匿名投诉箱,一旦查实,不仅要革职,还有可能蹲大狱,游街。
  哪怕是为了脸面问题,都没人敢去干,尤其是女人们的脸皮比男人们薄一些,加上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女教的收入并不低,所以投诉箱至今还没有收到一封匿名投诉。
  满屋子都是雪白的棉花和藏青色的布料,女人们的针脚收得很好,做出来的棉衣也越来越好。

52书库推荐浏览: 蜀七 励志人生 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