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作者:手帕望明月【完结】(125)

阅读记录

  庞六郎耳尖,立刻道:“老爷您瞧,咱们这纸张平滑坚韧,可好写了。”他拿起一张纸,展示在阳光下。
  被称为管家的男人接过:“果然是平滑坚韧。”他在谢府多年,好东西见过不少,自然知道这纸张绝不是小厮说得那样不堪。
  他们谢府一直是易安纸坊的大主顾,每月都要在纸张上开销不少。近日老爷叮嘱他削减开支,他这才带着小厮出来逛逛,亲自了解这恒州城的物价,可找到节流之法。
  若是把府上的纸换成这种,倒是可以节省不少。
  只是这小摊今天在明天就没了,却不是长久之计。谢管家找到纸张右下角的红章,这小摊倒是和易安纸坊一样,按规矩盖了红章,表明纸张来处。
  “大涂县,宋氏纸坊。”
  宋氏,谢管家想了一圈也没想起有哪个大家族以宋为姓。
  造纸之法一直是垄断在豪门世族手中的,那些个小门小户也不需要纸张这样奢侈的东西,就像恒州城的易安纸坊,它背后乃是青州仲华军节度使李有禾出身的李氏,义成七州包括紧邻的两个节度使领地的纸张生意,十有八九是他家的。
  “管家的,近日小姐似乎就在大涂县。”小厮说,他今早听小姐院子里的洒扫丫鬟说的。他们家小姐已经在那偏僻的县城住了近半个月,一点要回来的意思也没有,把老爷太太气得够呛,奈何她做礼部尚书的外公宠,知道宝贝外孙女在外头玩,还送去许多钱帛玩物,生怕她受了委屈。
  经这么一提醒,谢管家想起这所谓的宋氏了。
  “敢问阁下,这宋氏可是宋四郎的纸坊?”
  “正是,客官既知道我东家,想必也知他的东西无一不是好的。这纸您放心买,绝不比那麻纸差。”庞六郎拍着胸脯道。
  谢管家的确对宋菽的事略有耳闻,前些日子他广送代耕架,他们恒州城郊也有好几个村子收到了,他们谢府的庄子上也买了几架,很是好用。
  有传闻说,沧州严氏的公子也在那儿,甚至有人口出狂言,说在那见到了节度使的小儿子。
  尹节度使的小儿子尹暔出走数年,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两百号人声称在某某地方见到他,不过是想跟节度使府套个近乎罢了,被戏耍过几次后,尹节度使早已不理会这些传闻。
  先不论尹暔和严卓,他们谢府的千金可是确确实实在宋家的酒楼里流连忘返。
  说起那令他们家宅不宁的宋记火锅店,谢管家是一点好脸色也无,可宋氏纸坊这纸张的确实惠,且听闻那宋菽是个厚道稳健之人,若以后都改成在宋氏纸坊买纸,似乎也无不妥。
  “客官您瞧,易安纸坊一大张卖三十文,我这儿才二十四,一张纸就能省下六文钱了,两张就是十二文,十张就是六十文。您一看就是懂诗书的,每个月怎么也得用上的三五十张吧,您买我家的纸,轻轻松松就能剩下三四百文钱,您说划不划算?”庞六郎吆喝管了,一人讲话也能讲出一股热闹之感,他这么打着算盘一算账,引来不少人围观。
  围观的人里也有家里有人读书的,或者一些需要记账的商贾,一听这纸比易安纸坊的便宜,看着又是平滑坚韧的,都纷纷掏钱买。
  这个半打,那个一打的,积少成多,车上整整齐齐堆着的几堆纸,很快有了缺口。
  那谢管家也是明白人,笑呵呵地听庞六郎算完账,略杀了点价,一口气买下一千张。谢家上上下下几十口人,主人家要读书写字,他们当管家账房的也要记账算账,要用纸的地儿只多不少。
  后来有别的府的也知道了这事,一听说谢管家已经下了手,便也不担心这纸有问题,派人来买了许多。
  不过一日的功夫,庞六郎和石三郎那车上的纸已经少了大半,原本堆纸的地方现在放了两个麻袋,里面是用草绳串起的铜钱,足足有近百贯之多。
  庞六郎伸手进去拨了拨,铜钱与铜钱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
  可真是动听。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支持,比心~

第54章 第五十四桶金
  “怎么回事?”易安纸坊的掌柜去东家那儿述职回来, 像往常那样翻看账簿,却发现坊中以连续两日经营惨淡, 卖出的纸张数不到平日的一成。
  留守店内的伙计额角冒汗:“两日前来了两个卖纸的小摊贩, 他们那纸也不知道哪儿来的, 卖得比咱家便宜,吸引了许多人去。”
  “便宜?”掌柜狐疑。比他家便宜的纸不是没有, 可它易安纸坊仍旧是恒州城乃至义成七州里独一份的,因为他家的纸最是平滑坚韧, 适合书写。

52书库推荐浏览: 手帕望明月 种田 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