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想辞官种田 作者:丁晴【完结】(174)

阅读记录

梁喻听见沈晫的话,唇边扬起笑。虽然再见面没想到是如此场景,但也不赖。

死盯着李衔,沈晫语气加重:“商人拿命赚钱,你一两句话就想从他们手里把劳动成果抢走。李大人,我再问一次,你是否与商人、与百姓有深仇大恨?或是你从未赚过银两,没买过东西,根本不知道别人的辛苦。看不到百姓的辛劳,李大人,你能做个好官吗?”
此话一出,鸦雀无声。不少人觉得沈晫说的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沈晫说的太严重。
户部尚书姓李,与李衔乃同乡。他正准备站起说一两句,不能让沈晫过于贬低李衔。
“对!没错!”李衔不忿破罐子破摔,“我从没赚过银两,也没买过东西。十年寒窗我一直苦读书,全靠母亲供我。那又怎么样?母亲就我一个儿子,她不供我供谁?”
一席话让户部尚书坐了回去,废物没有救的价值。大臣们窃窃私语,不赞同李衔的话。
“我从你口气中听出了贬低自己母亲的意味。”沈晫觉得这人不止一点傻,在皇上面前发什么疯?不想当官了?“母亲供你十年寒窗,辛苦劳累。你却不思报恩……”
“报恩?她一介女子本就该以男子为天!”李衔气红了脸与沈晫争辩,“女子、哥儿就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虽然是我母亲,却抛头露面,败坏门风。简直可耻!”
沈晫皱眉:“在我看来你才可耻。你的名字是李衔吧?衔,结草衔环,你母亲自没指望你有多记恩,却没想到你这般忘恩负义。不敬母亲,不孝;不记恩情,不义。不孝不义之人还指望你忠君?若朝堂都是你这样的人,真不知道天下会如何。皇上,臣请辞还乡!”
突然,沈晫走到殿中跪下。他摘下乌纱帽义正言辞道:“女子、哥儿亦是皇上之民,却遭此不公。臣不愿与此等不孝不义之人同殿为臣,请皇上恩准。”好,快恩准吧!
【作者有话说:_(:з」∠)_大傻子一门心思只想辞官】
八十八、翁主召见
一片寂静。几位言官站起慷慨陈词,他们鄙夷李衔的不孝不义,认为此人不够格做官。骂完人,一名姓周的言官居然赞美起沈晫,称其浑身正气,乃百官之榜样,万民之福。
当言官起身时,沈晫便觉不妙,谁知居然跟他唱反调。啧,帮倒忙,辞官没戏了。
越来越多的官员参与讨论,多赞同言官的看法。人品不过关之人不可为官。
“父皇。”太子郑随,长得慈眉善目,“儿臣以为官乃民之表率,能力固然重要,品行更须考校。李衔有个好母亲、好名字,然其不孝不义。儿臣无法想象此人居要职会做出什么。”
若此人身居要职恐将朝廷搅得乌烟瘴气。玄和帝微眯眼,事情发展出乎意料。
三皇子郑临行礼:“父皇,此种品行之人能考中进士出身,难保其中……”
哇,三皇子真毒啊。沈晫跪在地上闲闲想:考科举不止需要文采,还需几名举子互相保举,某些有关系之人更有朝中官员的书信。三皇子开口就要大查特查,下手够黑的。
李衔与户部尚书是同乡,这在朝中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若皇上应允调查,户部尚书首当其冲遭殃。就算查出来没什么大罪,也会定个识人不清,在皇上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玄和帝抬手淡淡打断郑临的话:“今儿本是大好的日子,没想到闹到如此地步。科举已过,再查无甚意义。传朕旨意:李衔品行不端,革去功名,永不录用。刑部主事沈不凡为民请愿,大公无私,赏白银千两。回申,把人带下去,别扰了诸位品宴的雅兴。”
“是。”陆回申领着太监走向李衔,干净利落扒了官服官帽,把人拖走。
辞官就此落空,沈晫能怎么办?只能谢恩呗。沈晫谢恩后回到座位,好歹赚了一千两。
沈雄才奇怪看沈晫,弄不懂刚刚沈晫突然的行动为哪般。杀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没自个什么事了,沈晫继续品尝佳肴。完完全全当个背景板,一个字也不说。
而那些为官多年的老狐狸心里十分不平静,平白无故消失两年再回来的沈不凡,口才比之以前好的不是一星半点。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压根猜不透沈不凡心里在想什么。要么一句话不说只顾吃,要么一开口就让人罢官。该不会沈不凡在外拜名师学艺,学成归来了?
所有人都以为沈晫提出辞官乃以退为进,因为没人会拿辞官开玩笑。基于户部尚书与李衔的关系,众人只能猜测沈晫在借机打压户部尚书。因为户部尚书和将军府的关系并不好。
如果沈晫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肯定摆手吐槽:想太多。他只是想辞官而已。

52书库推荐浏览: 丁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