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扬眉说:“怎么会?”李越刚要证实,赵宇说道:“我谁都欺负,一向一视同仁。”然后背了手,领着董义他们去搭帐篷了。
两日后,释智,慧成和慧达抬着文老先生出了山,回宜兴旁的澄月寺去了,阿卓没有走。又两日,苏华和他的师父也告辞,说来年chūn天再来,让赵宇帮他们看好山头,别让别人――就是那个大和尚之类的,苏华补充)――给占了。董义和袁牧之走得最晚,留下了他们背的粮食。
☆、第 118 章
李越和赵宇攀上石崖,从山dòng中取出了机器人和一些用品,开始盖房子。赵宇设计了一幢五居室的竹木平房,指定建在坐北朝南的缓坡。他用的是现代理念,厕所浴室和厨房都不与主体分开,李越发现这设计实际有十多间房。为了解决气息问题,就要把引山泉过来,脏水送到田里。赵宇还要求尽快完成。李越也想快些,秋末冬初,总是下雨。李越为了迁就赵宇的挑剔,得设计水路,还得寻找粗大结实的竹gān做污水管,加上赶时间,大大小小的事qíng,忙得他焦头烂额。相比那个下雨就躲帐篷里不出来、能偷懒就偷懒的赵宇,阿卓是个好帮手,像个跟屁虫一样坠在赵宇身后,披着李越用金属布做的雨衣,在他测量时帮他举标杆,给他递工具送食品,帮他跑来跑去着取东西。李越觉得自己跟赵宇差不多了,把阿卓当成了个小长工。这里竹木丰盛,材料易取,用了两个多月,建成了这谷中第一所家居。
天气已经入冬,可福建地区气候温暖,加上他们所处的位置背靠着山,挡住了北下的大多冷空气,平时居住并不寒冷。建好了还没有住上几天,山谷里就来了人,是背了个大包裹的董义。他见到了房子,惊讶了半天,在外面转来转去饶了三圈才走进屋子。进门被李越指使着脱了鞋,才发现房子里铺了木板,虽然没有什么家具,可地板平整光滑,墙壁gān净,看着舒服。董义扔了行李,飞快地在房子里转了一圈,诧异地问:“二哥,怎么有三个厕所,两个洗浴房?”
李越气愤地指赵宇:“他要有自己的浴室,单独泡澡,还要有自己的厕所。我和阿卓用一个,另一个给客人……”
董义大叫:“客人?!那就是我呀!这个厕所是我的了!哦,那这个空居室也肯定是客房了,这就是我的了!”
不等李越说什么,董义就去拖了他的大包袱占据了那个居室。赵宇皱眉说:“我原来是要让李越做了桌椅,拿那个地方当书房的。”
董义笑着出来,坐在赵宇身边,对赵宇亲密地说:“哥哥根本不用读什么书。哦,我哥去跟那些大官儿说了,这片方圆的山地董家包下来,要那什么……种树!对,要对环境好!哥哥不用担心什么了。而且,他在福州也给哥哥买了个小院子,日后我们出海前后,哥哥有个地方住。他还让袁牧之在宜兴也给哥哥找个地方,还有……”
赵宇侧目看董义:“董平想要什么?”
董义一愣,马上哭丧脸说:“哥哥不觉得我哥是真心?”
赵宇一笑:“当然是真心,只不过我不喜欢欠人qíng。”
董义又笑了,可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想要二哥那艘船的图纸。”
李越生气:“那你不找我要?我比他好说话多了!来,我给你拿去。”
董义摆手说:“我哥说了,向你要你肯定给了,败家子都是这样。可是要问问哥哥的意思,不然显得我们董家占便宜。”
李越叫:“谁是败家子?他给的东西不比我少!”
赵宇笑着说:“就冲董平这样的心思,李越,不仅那份图,再设计大一点儿的船给他,可是告诉他,这不是只给董家的,是给大宋的。”
董义笑:“好,我告诉他。要么让朝廷出钱,要么他造出来替朝廷下西洋。既然多了条船,那哥哥可以向我哥再要点儿东西。”
李越指董义:“这不叫败家子?”
赵宇竟然点头:“你让董平留意些,捡些年纪小的孤儿……现在还不行,我们开chūn后要启程去北方……等我们回来了,就送来吧。”李越知道他要去救叶铭,因为叶铭是在来年夏末死的。
董义问:“哥哥要孤是要当徒弟吧?我能来吗?你们去北方gān吗?”
赵宇说:“日后我要开个学校,你太大了。我们去北方走走,你要帮我们带阿卓。”
董义笑了:“我也去我也去,这可不能错过了。”
赵宇严肃地说:“不行,好好看孩子。”董义马上哭丧了脸。
李越担心地看阿卓,怕阿卓哭,可是阿卓一副平静的表qíng。等他们出来,李越把阿卓拉到一边,认真地说:“你不要对别人说,我们去北方救一个人,会碰到蒙元的军人。你现在太小,还不能和我们一起去。”
阿卓已经是快十岁的大孩子了,点头说:“叔叔去吧,不要为我担心。我会好好读书,等我长大了,就能和叔叔们一起走了。”
李越有些不习惯阿卓这副小大人的样子,陪着小心说:“我们要去半年左右,你不会怪我吧?”
阿卓微微摇头,说道:“这段时间不曾读书写字,怕是落下了功课。到董叔叔家,可以赶上些,不然日后不成人,人家会说我不给叔叔争脸。”
李越心说你日后当丞相,可给我争大了脸了。想到在海上,阿卓向袁牧之文老先生学字,有时被慧成慧达他们教些佛礼,苏华也给他时不常地讲些道教经义,董平也曾带着他指挥航海,他又与董义相熟,常同水手们聊天,这段时期当建筑小工,也学了些建筑力学原理,算是知识面宽广,只是那些经书古籍没有时间研读,这还不容易,等自己临走,往阿卓脑子里灌几本就是了,早了不行,阿卓不温习,很快就会忘了。
董义陪着他们过了元旦,李越做了pào仗,在山谷里放了,引起阵阵回响。然后董义回福州,赵宇让李越开始平整土地,种些东西。原来他给李越留了陆稻的种子,以免在山里隐居没粮食。陆稻虽然口感不如水稻,产量也没有水稻高,即使后世也不过到了亩产千斤,但抗旱抗虫,适于山区等地,现在他们正好用上。
李越一边读着掌机学习农业知识,一边从事农业生产。而赵宇则天天去登山,对细致单调的劳动没有任何耐心。李越知道赵宇犯懒,可总狠不下心来qiáng迫赵宇,反正有机器人帮忙,还有阿卓和他作伴,吃亏是福,多gān点儿也没什么。
开chūn时董义来了,自然也成了和李越一起劳作的人。结果他们不仅种了一小块陆稻和一小片菜园,开了石头砌出来的水渠,还在房子旁边辟了花园,撒了些花种,铺了石子小径,cha了柳树枝。原来孤零零的平房周围,变得富余诗qíng画意起来。三个人极富于成就感,阿卓每天都到土地上去看,一旦见到从土中钻出的嫩芽,就高兴得流连忘返。赵宇因为没有付出辛劳,自然没有太激动,李越认为这是赵宇的损失。
赵宇定下三月底离开,出发的前一天,袁牧之来了,背着大行李,一手还提了只色彩斑斓的大山jī,明显是进山时顺路捉的。他正碰上了在房子外面放风筝的李越等人,而赵宇又以上山考察等借口去登山了。袁牧之被山谷中的变化惊呆了,扔了行李,放了山jī,在周围好好地转了一圈,回来指点着:“我觉得这里要有个亭子,这里来几块假山石,那里修个小木桥,……”
董义跳着说:“你就别给我们添事儿了,我们明天就要离开了,你快去收拾那只山jī才对。”
袁牧之叫道:“我才来!走了两天,不能歇一下?”
董义指着身后的房子:“都是你的,尽管歇息。”
李越笑:“你是来给我们败家的吧?”
袁牧之进了屋子,一会儿,高兴地出来说:“里面真是太好了!我就住那间空的好了,你们要去哪儿?”
董义说:“哥哥说要去北边走走,我带着阿卓回家。”
袁牧之叹气:“你们不在我还在这里gān吗?这么好的房子住不长。”
李越问:“你怎么来了?回去是不是没位子了?”
袁牧之直了脖子说:“怎么会?中华导报,我是元老!虽然我离开这段时间,陆敏带着人把报纸办得越来越大了,可陆敏现在又进了清廉司,按理说我如果想接过来,那是手到擒来!”
陆敏进了清廉司了?这么文武两道都做过,日后怎么不成为丞相?李越笑着问袁牧之:“那你怎么不在那里gān活?”
袁牧之无奈地说:“我跟着你们这么久,还在海上游历过,每天待在一个地方就觉得憋得慌。一阵子不见你们,心里就想得很,要来看看。”
董义笑道:“我也是我也是。话说袁牧之,你的文章太好了!我们这一路的见闻趣事,真是写得活灵活现呀!每次出来了,我大爷爷都看好几遍,还来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好几个哥哥都特不高兴,说我大爷爷偏心,怎么我哥去这趟差事时他们都不知道,当然了,我们是去找哥哥,怎么可能告诉那么多人?可我也是回来才知道,哥哥带着我们去的地方,中原根本没人去过呢,你说他多厉害?我哥佩服得不得了……哦,你那个奇幻演义,我爹他们总说是胡说八道,可我奶奶我娘她们都信。”
袁牧之得意地说:“看了官人的那些幻象,自然是可以写出来的。”
董义发愁:“我怎么写不出来?”
李越问:“报纸现在发的多吗?”
董义不等袁牧之说话,就抢着说:“哎呦!二哥,您可孤陋寡闻了!这叫什么报纸?简直是摇钱树哇。每天还没出来,多少个派放的地点,大家就都排队等着了。十几万份一抢而空呀。福州城里早上到处是叫卖声,可日头一高,就都卖光了。这还不是有消息的时候,若是有个政事变革,北方敌qíng什么的,那就更快了。我大爷爷专门指定了一个仆人,就是去买报纸,买不到他可是要发大脾气的。茶馆里都得有专门读报的,否则就没人来了。我的茶楼要雇上两三个人读呢,不然谁能读上一天?”
袁牧之叹道:“可盗印严重啊!我们这边定了稿,一站站地快马传送,有时还用飞鸽或者鹞子。可毕竟只有大的城市都会才有接收印刷所在,中小的城镇都公然翻印,只晚一两天!不然的话,还可以收到更多的钱。”
几个人聊了会儿,袁牧之去收拾了山jī,然后在新房子里做了个jī块,还连声称赞厨房。竹子做的台面和柜子都还是青绿的,光线明亮,空气自然的对流带走了烟气,他说他要是能留在这里,当个厨子都可以。李越原希望他能接替自己的职位,但想到这个人日后会成为一个文学巨匠,就没敢太鼓励他。
52书库推荐浏览: 俺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