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近距离看那张脸,不知道是否他的错觉,两人的长相更像了,让他有些色令智昏,糊里糊涂地又配合了一个唇齿间的攻城略地。
“你先躺下休息,待天亮了,你就能出去了。”
临走前,殷凤渊道,还不忘给他掖了掖被角。
盛宝筝就真的睡了一觉,小窗户外的天色蒙蒙亮,那一滴血极为强大,他不仅不渴不饿,一觉睡起来还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又有力气继续扒着铁门骚扰:“我无罪,快点放我出去。”
狱卒被他烦得没法,完全摸不准对方嗓门这么中气十足,到底吃没吃东西。想到那位的交代,他心里升起一个阴毒的念头,还没来得及实施,陛下的旨意就来了,被关了一天一夜的盛世子放了出去,而他们这些看守的狱卒集体下狱。
而盛宝筝出去才知道,他这次下狱果然跟春闱有关,但不仅是因为有几个道德败坏的学生揣了袖珍版的科举书进去,败坏了芳华坊的名声,还因为本次春闱的策问一题,曾经出现在芳华坊出品的科举书上。
换言之,芳华坊出品的科举书,好巧不巧把考题给押中了。
看过书的考生们自然心中狂喜,没看过书的,则非常不忿。那几个因夹带而被革除功名的学子,揣袖珍书进去作弊,提前离开考场后还有后续操作,那就是转手把芳华坊举报了,说是考题泄露、存在科考舞弊现象。
消息一出,京城舆论一片哗然。
盛宝筝就这样被扣押了,对比有些鲜明的是,他这个书坊主被带走,芳华坊自然也要接受调查,但在查封的官兵到来前,率先冲进去的却是广大学子。
芳华坊的门不是铜墙铁壁,挡不住疯狂的民众,哪怕书坊小厮和护卫负隅顽抗,书架上的科考书依然被人抢购一空,等官兵到来,就查封了个寂寞。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请假两天的补更(弱弱)
晚上的正常更新 普天之下, 读书人哪个没有做过这样的愿景:一举成名天下知,骑着高头大马、在满城纷飞的鲜花中跨马游街;殿试被帝王一眼相中,从此开启达官显宦的青云之路, 然后迎娶美娇娘,风风光光地衣锦还乡。
科举就是他们的青云阶。
科考舞弊的言论甚嚣尘上,不少读书人摇头哀叹:“某一心苦读圣贤书,只为了考取功名好光耀门楣,谁知世风竟如此不堪,竟有人泄露考题, 天道不公啊……”
编书组的翰林学士躺着也中枪,他们帮盛宝筝写书都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了,而春闱的试题确认则是前些日子, 出题则是由身兼宰相职能的阁老们商议出来的, 范围也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几本书里,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春闱时,他们也只负责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出书时他们只是简单提了一下自己的预测, 根本没想到居然押中了。
这只能说是巧合, 但说是科考舞弊未免过于严重。
在京城的官员, 很多都有自己的门生, 他们私下也会对即将应考的门生提出自己的预测,准了自然好, 不准那也就一笑而过,没人当回事。
就如同后世高考有人押中作文题一样,这最多是信息交流不对称,出题人没有涉猎群书导致的。而且科举考试本来书本范围就集中在四书五经内,几百年来翻来覆去的考, 早已缺乏新意,偶尔押中一两个也不例外。
纵使押了考题,那些事先买了芳华坊科举书的学子们,也未必当真了,也未必会去准备,大家依然一个起跑线。
事实也是如此,考场内的人不少都看过芳华坊的科举书,然而并没有人当回事,出考场后一个个懊悔得捶胸顿足。
倒是那几本揣书进去、事后举报的考生很可疑,现已被扣押检查。作弊还在能理解的范畴内,正常考生发现考题被提前几个月押中后,一般的心情是后悔没看书,而不是怀疑考题泄露,怪押中题的人,这种思维模式似乎很迫不及待将事情往科考舞弊方向上扣,甚至巴不得事情越闹越大,于是才露了马脚。
那几个考生之前的行径很高调,似乎早有攀扯芳华坊、以身污名的打算。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