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还没等他安排下来,北疆就出了大事。
事情是这样的:
这一日,太子以鉴赏奇石的名义把他叫进了东宫,告诉他上次抓住的那个小太监查出眉目了,是成妃的人。
贾敬豁然开朗:怪不得四皇子好一段时日对着他阴阳怪气的,他原来还以为他是准备耍什么阴谋呢。
原来,人家已经耍过了。
只不过是他贾敬运气好,半道撞破,让他功亏一篑了而已。
只是,兵部那么多人,又大多数出身勋贵,且大多数都不受四皇子拉拢,四皇子干嘛非得饶这么大的圈儿对付他呢?
太子道:“起意对付你的不是老四,而是老三。老四只是顺水推舟,想着帮老三一把而已。”
“哦。”贾敬点了点头。
——如果是三皇子要对付他,那就解释得通了。
以三皇子对太子的怨念,对付他这个太子的狗腿子,根本不需要理由。
对此,太子也心知肚明。
但他有把握保下贾敬,且贾敬自己也不是什么善茬,太子也就没放在心上。
这件事随口说过之后,太子才说出了今日叫他来的主要目的。
“最近的朝会,你不要缺了,北边不大太平了。”
贾敬并没有多问,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他的官职是四品郎中,除了朔望日大朝必须参加,若无召见,是没有资格参加小朝会的。
但他身上还有个超品侯爵的爵位,这小朝会去不去就随他心意了。
如今,既然太子发话了,贾敬自然不会辜负太子的一番好意。 出了宫门之后, 贾敬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他岳父家里拜访。
既然太子都说北边不太平了,朝中出兵的概率就有一半以上了。
他岳父是京畿大营里的佥事, 他管不着。
但他大舅兄只是个小小的百户, 到时候找找关系, 随便塞到哪个要出征的熟人麾下, 好歹也挣些功劳。
让岳父一家暗中做准备,又叮嘱了此事莫要外泄之后,贾敬便回了宁国府, 斟酌贾氏宗族里, 哪一个可以随军出征的。
果然, 没过几天, 文书便下到了兵部, 朝堂之上也开始讨论北边鞑子叩关的事。
圣人的脸色很不好看。
不过, 这也很好理解。
圣人御极十数载, 自认文治武功都不输前人。
朝臣们被他捋了一波儿又一波儿, 剩下的不是他的心腹死忠,就是对他又敬又畏的。
当然了, 表里如一的正身之士也不是没有, 但这些人都是文人。
而在文人的眼里, 善于纳谏、宽厚仁慈, 多年不挑起战争的圣人, 那是名副其实的圣人。
综合种种因由, 圣人这几年过的实在是太顺了。
而人一旦习惯了顺风顺水,就不乐意见到别人逆着他来。
此次北边瓦剌扣关,在边境接连抢掠十二个县, 真可谓是一巴掌正打在圣人脸上,门牙险些打掉一半。
圣人虽然碍着宽厚仁慈的名声,没有在朝堂上发怒,但却没几个人会认为圣人心里真就没怒气。
当然了,没眼色,或者是说想搏名的人永远都不缺。
而这其中,又以言官为最。
这不,就有礼科给事中执着朝笏出列,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声音缓慢的让人心生烦躁。
偏偏,他说的话还极不好听:“自先帝平定北方,瓦剌各部一向安分守己。今骤然来犯,必有缘由。”
此言一出,便引得武官侧目,文官磨掌。
武官想的是:这小老儿话音儿不对呀。
文官则是有些兴奋了:着啊,这可是打压武将的好机会。
自唐朝有了“清浊”之分,文武之间的分野便逐渐拉开。
到宋朝,宋太_祖因“陈桥兵变”之事崇文抑武,甚至打出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旗号。
52书库推荐浏览: 松影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