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对他颇有好感,只是:“这会儿不行,我还不到下职的时候呢。等中午吧,我让人在太白楼烫上一壶好酒。”
连闻声道:“那也行。正好中午我家里会送饭菜过来,让你好好尝尝我家的手艺。”
林如海不甘示弱:“我家的厨子也很有几分火候儿。”
两人又聊了一阵,直到武英殿里的几位大儒在武力上分出了胜负,彼此整理好了衣衫,衣冠楚楚却鼻青脸肿地出来了。
躲在拐角处的林如海和连闻声这才松了一口气,再次进了藏书的阁楼。
不出所料,里面一片狼藉,几个小吏正苦着脸收拾呢。
“啧啧啧!”连闻声摇头晃脑地感叹道,“战况还真是激烈。这几位老先生不去北疆效力,可真是屈才了。”
林如海干咳了一声,笑斥道:“胡言乱语!”
林如海刚刚中举的时候,在翰林院也呆过三年,见过不少次同僚之间由口角之争演变成拳脚相加的。
不说别人,就他这体弱多病的,当年也是拿朝笏砸过人的。
至于战斗结果嘛……
咳咳,体力不济乃是先天条件,非人力可以扭转的。
反正自那以后,他就懂得避其锋芒了。
当然,有像他这种识时务的,就有那十分励志的。
那是他同科的一个进士,自己考的庶吉士。
那位原本也是玉树临风的麻杆儿身材,只因在一次“以力服人”的行动中不甚被人推倒跌断了腿,养伤期间痛定思痛,硬生生吃胖了三圈儿。
从那以后,这位仁兄就练就了泰山一般稳当的下盘,同僚之间所向披靡!
所以,林如海就不信了,如今正混在翰林院的连闻声,会没见过文人打架。
连闻声“嘿嘿”一笑,果断转移了话题:“我要借基本韩非子的著作,不知林兄想看什么?”
林如海想了想,说:“我准备过两年谋个外放,想多看一点儿关于农耕水利的。”
连闻声一听,便引着林如海往东走:“那你往这边儿来,我记得这边儿还藏着几册秦时李冰手札的残卷。”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闻名天下,属地能自秦时至今,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功不可没。
便是林如海这等只奉周公和孔夫子的,听到有李冰的手札,哪怕只是残卷,也不禁心向往之。
“在哪里?快带我去瞧瞧。”
“林兄莫急,它又跑不了。”连闻声一边慢悠悠地走,一边感慨道,“真佩服你们这些敢做事实的。不像我,胸无大志,只想着做个靠嘴吃饭的言官,混吃等死就好了。”
林如海道:“敢风闻奏事,讽喻直谏的,一直是林某佩服的人。”
连闻声“嗨”了一声,自嘲地摆摆手:“什么风闻奏事,讽喻直谏?说白了,就是为了避祸而已。”
“哦?”林如海诧异地挑了挑眉。
连闻声道:“老爷子说了,我生不逢时,当官当的不是时候,叫我夹着尾巴做人。”
林如海笑道:“令尊高见。实不相瞒,林某出京,为的却是和连兄一样的缘由。”
他原还担忧连闻声会投了哪个皇子门下,不能深交,如今却是顾虑全无。
连闻声也是松了一口气:“林兄,就是这儿了。”
作者有话要说: 啊——
实在是忍不住了,吐个槽!
最近的“红楼吧”是怎么了?不是在争论黛玉她爹官位的高低,就是在争论宝钗她家是商户贱民还是世家。
黛粉说林如海是封疆大吏,至少也是高官,薛家是商户,给林提鞋都不配;
钗粉说薛家是皇商,世家,林如海就是个七品小官儿,怎么怎么着。
我就纳了闷了,这两个姑娘在二次元的命运已经够悲惨了,为什么还要让她们在三次元遭受网络暴力?
难道在粉丝的眼里,就丝毫看不到对家的优点吗?是,她们都有缺点。但她们的性格,都是自身环境造成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松影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