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还有给林如海的各种产自江南或京城的精美器物,说是体谅林大人远离家乡,有这些东西,可以聊慰思乡之情。
林如海当然知道,这些人就是变相地给他送礼,以便能保证他们的这条商路畅通的久一点儿,让他们多赚一点儿。
对于这种事情,林如海本身并不反感。
因为交趾也的确需要这些中原和江南的大商家来打开商路。
要不然,再多的好东西,卖不出去,也都白搭。
既然收了这些东西能让双方都安心,他自然不会往外推。
等一座书院建成之后,正逢第一批书籍送到。
林如海翻了翻,油墨味儿十分清新,字迹也很是清晰,书上的注解都是林如海和五位先生亲自批注的,浅显易懂,十分适合初学者。
林如海满意地点了点头:“诸位有心了。”
那几个商人暗暗松了一口气,纷纷拱手笑道:“没误了大人的正事就好。”
“几位言重了。”林如海顺势就邀请了他们参加太原书院的开学仪式。
读书人的圈子,一直都是商人们向往的,几人自然是欣然应了,表示那天一定会准时前往。
他们心里已经开始琢磨,到那天去的时候,送什么贺礼合适了。
至于林如海说的捧场就好,他们也就是听听而已,除了傻子,谁也不会当真。 一晃三年过去了, 太原书院也进入了正轨。
经过五位先生和书院学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今年的府试中,书院里出了七个秀才。
虽然这府试就是太原府举办的,但出的考题却是林如海根据京城那边的水平出的, 录取的要求也是以京城那边的为标准。
虽说大夏文风最胜的地方是江南和江苏, 但京城的学子也有过人之处。
因此, 能有这个成绩, 大家都很满意。
林如海甚至特意写了一封奏折,把这七个学子的卷子夹在其中,递到了圣人的案头。
这个举动, 在许多朝臣看来都太过大惊小怪了。
可再想想交趾那不通教化的穷乡僻壤, 倒也勉强能理解林如海和圣人的激动了。
圣人仔细看了七个学子的答卷, 又命人传阅朝臣。
原本还有些不以为意的朝臣们, 在看了考题和答案之后, 都沉默了。
——他们原本以为, 这考题出的肯定是照顾了那些学子。
可实事证明, 这些考题的水平, 与京城这边的不相上下。
那些学子的某些观点虽然稚嫩了些,但这是眼界所限的, 至少他们写文章的水平, 绝对对得起这“秀才”的功名。
时任副都御史的连闻声左右看了看, 立时便出列为他的好友表功。朝中还有林如海的同年、同乡、同窗等, 见有人发声了, 纷纷附和。
但这些人里, 除了连闻声等极个别的知晓林如海的报复之外,都是想着,赶紧把他从交趾那破地方给捞出来。
有这样的才能, 在什么地方做不出政绩,何必陷在那种蛮夷之所?
不过,他们的一番好意,注定是要落空了。
因为林如海在这封奏折上,已经诚恳地请求圣人,让他在太原府连任,以免好不容易打开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这样的担忧,圣人也有,对林如海的请求,他自然是欣然应允了。
说来也巧,林如海的折子头一天刚到御案的案头,第二天,朝廷征瓦剌大捷的消息就传了回来。
贾赦混在回京献俘的队伍里,想着自己撞了大运活捉的两个瓦剌小王爷,心里美滋滋的。
他这么一个生性惫懒的人,冒着生命危险,累死累活的在战场上拼搏,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他两个儿子的未来?
只要一想到这一次赚的军功可以给贾瑚和贾琏换个未来的保障,再想想堂兄贾敬给他准备的后手,贾赦只觉得从来没有这样扬眉吐气过。
作为献俘的将领之一,又有生擒二王的功劳,或许还夹杂着圣人对贾敬的怀念与愧疚,贾赦被晋为了荣候,世袭三代始降。
52书库推荐浏览: 松影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