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族里好几个堂姐,还有她的姑姑,嫁的都是门当户对的书香门第。
她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冯氏都看在眼里。
她一个堂姐,几乎每次回娘家,走的时候都是眼泪吧擦的,十分不情愿。
那位堂姐的婆家,规矩又多又严,她几乎一整天都没有一刻轻松的时候,从早上睁开眼,去给婆婆晨定之后,就开始在婆婆面前立规矩。
一日三餐布菜就不说了,婆婆处理家事,她也得站在一边伺候着,随时准备端茶倒水。
就这样,她婆婆还时常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副十分看不上她的样子。
那位堂姐也只有在回娘家之后,才是娇客,可是放松。
但娇客也是客,总是回娘家,娘家嫂子也会有意见的。
其她几位堂姐虽然比这位堂姐要好一些,但每日里立规矩却是少不了的。
她就不一样了。
她嫁到贾家之后,只有第一天的第一顿饭,婆婆意思意思,让她布了几筷子菜之外,就没让她立过规矩。
平日里,婆婆处理家事和族务的时候也带着她。但却不是像堂姐的婆婆一样,让她伺候的,而是教她管家理事。
她也曾诚惶诚恐地想要尽一尽做人儿媳的义务,却被许氏按住了。
“家里养那么多下人是干嘛的?她们自小学的就是伺候人,伺候的不比你舒服?咱们家三媒六聘,用十大箱子聘礼把你迎进门,可不是做丫鬟的。”
上次她母亲过寿,她回去和母亲说了,母亲高兴得都要哭了,直说她好命,遇见了个好婆家。
因着这个,母亲对嫂子都和颜悦色了许多。
因此,她很不想让许氏误会她。
但许氏心宽,一看她的神色,就知道她在想什么了,当既笑道:“你回去问问亲家公也好。毕竟,文官之间的事,还是亲家公更熟悉。”
冯氏松了口气,“儿媳也是这样想多钱。”
“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一心为着敬儿着想的。”许氏道,“正好明日敬儿休沐,准备点儿礼物,让他陪你一块儿回去。”
这就是要给她做脸了。
冯氏感激道:“多谢太太。”
冯氏当既就派了人去冯家,告诉母亲自己明日要带着女婿回门,省得到时候扑个空。
等到晚上,贾敬回来之后,冯氏就把这件事给他说了。
贾敬点了点头,“行,把那盒茶叶包上,明日给岳父带去。至于岳母那里,她老人家的喜好,你比我清楚,就自己看着准备吧。”
冯氏嗔道:“都是一家子骨肉,哪里用得着特意备礼物?我看咱们家的糕点做得极好,明日带几盒过去就好。”
贾敬倒是无所谓,但就怕冯氏在娘家嫂子面前抬不起头来。
“嫂子她们不会有意见?”
冯氏得意道:“谁让我嫁了个好夫婿呢?不管她们心里怎么想,也只有捧着我的份儿。”
那副小人得志的傲娇模样,引得贾敬“噗嗤”一笑,心里的苦闷也散了些。
冯氏连连合十:“阿弥陀佛,可算是笑了,也不枉我唱念做打这一回。” 第二日一早, 一家子用完了早膳,贾敬夫妻二人便带着几盒点心和一盒碧螺春,乘车去冯家拜见岳父岳母。
冯氏在家虽然是长女,但上头却有两个哥哥, 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一个妹妹。
冯家世代书香, 规矩也和其他读书人家一样, 规矩很多,又很严。
她在家做姑娘的时候,每每用膳, 都是他们一家子坐着, 两个嫂子站在母亲身边, 捧羹的捧羹, 布菜的布菜。
也就是冯氏嫁入宁国府之后, 冯太太见许氏对自己女儿这样和气, 才对自己的儿媳也好了几分。
当然了, 家里的规矩是轻易不能改的。
只是冯太太取巧, 每次只让两个儿媳布两筷子的菜,就借口看孩子, 让她们下去了。
对于这一变化, 大嫂郝氏对冯氏这个小姑子很是感激, 但二嫂翁氏却是万分妒忌冯氏的幸运。
52书库推荐浏览: 松影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