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子顺势起身,拎起空背筐说:“你歇着吧,我先回去了。”
“这么急着走?”许杏儿把五味子铺在后院儿的木板上,回来问,“要不吃了饭再回去?”
“不了,这几天家里也要忙着秋收,一大堆的活儿呢!”山子背好背筐,又叮嘱道,“灵芝什么的你得坚持着吃,别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那是养人的好东西,等吃没了我再给你弄。”
“放心吧,就冲你这份心意,我也肯定好生吃着。”许杏儿冲山子微微一笑,把手里拧得半gān的凉水帕子拍在他的脸上,“擦擦汗再出去,路上别着那么着急,挑yīn凉地儿走。”
山子盯着许杏儿淡粉色的嘴唇,看了片刻才qiáng迫自己收回目光,转身道:“日头晒,赶紧回去吧。”
送走山子没一会儿,叶氏就顶着大太阳回来了,进门直呼热死人了,倒了碗凉茶仰头喝了个jīng光。
“娘,咋顶着大太阳就回来了。”许杏儿赶紧给她拧帕子擦脸,等她把汗都擦了,才拿扇子慢慢给她扇风。
叶氏又喝了一碗凉茶,才总算缓过气儿来说:“家里还这么多活儿呢,哪里有空多待会儿,等忙过了秋收,到时候农闲没有活计了,到时候再回去也使得。”
随后几天,许杏儿帮着叶氏一起,腌huáng瓜、芥菜、豆角、芹菜根,翻菜翻得两个膀子酸疼。
忙碌中,很快就到了七月廿七,第二天就要正式开始秋收,叶氏本打算切点儿ròu,晚上做顿好吃的,没想到许老三和许杏儿一直要求吃得清淡些,说觉得之前吃的ròu都还没消化利索,这会儿根本吃不下荤菜。
叶氏闻言拿了几个新鲜的芥菜疙瘩,细细地切成丝,在热锅里慢慢炒熟,加点儿盐翻匀盛出,放在一个带盖碗的容器里,用湿布盖住接fèng处,尽量让里外无法透气,放在碗柜里闷着。
打发桃儿去买了一小条里脊,细细剁成ròu糜。
家里豆角正晒得半gān不gān,切碎加上辣椒和一点儿ròu糜,又香又辣地炒一盘出来,十分下饭。
剩下的ròu糜加上葱姜和盐,朝一个方向搅上劲儿,上地里拔了个萝卜擦成丝,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萝卜条汆丸子,一掀锅盖,又香又热的味道弥漫在灶间,馋得包子伸着舌头,口水滴滴答答地流了一地。
饽饽和茄子土豆一锅里蒸出来,huáng澄澄的饽饽,紫汪汪的茄子,嫩huáng色的新土豆蒸得开了花,一个个咧着嘴似的被拣出来。
大蒜在石臼里捣碎,连糜带汁一起刮进碗里,添一点儿凉水激出辣味,然后倒上酱油又点了两滴香油,让人顾不得烫都想赶紧吃几口下肚。
“收拾桌子开饭!”叶氏在灶间一声招呼。
桃儿飞快地摆好碗筷,自己乖乖坐好,等着许杏儿把菜端上桌。
芥菜丝闷了一个白天,依旧还是脆脆的口感,但闷出一股子特殊的辣味,跟辣椒的味道不同,呛得人忍不住一个激灵,却又觉得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似的那么舒服。
这是全家人都爱吃的东西,许老三大口大口地吃,被呛得眼圈泛红还是撂不下筷子。
许杏儿量力而行,但不小心还是被呛了一下,一股子热辣顺着口鼻直冲脑门,瞬间觉得鼻子里通畅得不行,连脑子都跟着清明不少,倒像是以前吃芥末的感觉。
桃儿又馋又不敢吃,被呛了一下,gān脆就小jī啄米似的,一根一根地夹着吃,也不知道这样能吃出个什么味道来。
鲜嫩的茄子撕成一条条,面烀的土豆从中掰开,蘸着蒜酱入口,这种保留了食物本身味道,在微甜中带着咸鲜的口感,是什么菜gān完全不能比拟的,这估计是今年最后一次吃新鲜的茄子,全家都吃得肚子滚圆,还直抱着汤不舍得撒手。
第一百四十二章 颗粒归仓
七月廿八这天一大早,叶家兄弟三个就赶着车来了兴源村,在许老三家拴好了牛,略坐坐就直接去了老屋,大家寒暄客气了几句,就也不再làng费时间,扛着工具下地去收高粱。
青壮劳力在田里割高粱,许老二和许老三两个伤员把割下来的高粱收拢起来,打成一捆一捆,扛到田埂上jiāo给叶氏和许玲子。
叶氏和许玲子坐在田埂上,接过成捆的高粱,右手虎口抵住刻刀子的卷刃,对准穗杆儿向外斜推,将穗杆儿截断,然后把秫头一颠一倒地摞在左臂上,摞满了就放在身旁的秫秸上,攒几胯摞在一起,约莫三十来斤的秫头捆成一捆,整齐地摞在身边,等着运到晒场上去晾晒。
说起来简单的活计,可真在地里做一整天,可就不单单是累这么简单的了,但是这一天的成果也是喜人的,家里的高粱差不多收了大半,许老爷子看着天色不早,招手道:“走走,回家吃饭去。”
叶家三兄弟住了一夜,又帮着割了一天的高粱,吃过晚饭就告辞了回去。
吃晚饭的时候,许老头十分高兴,比平时多喝了两盅酒,连连夸赞道:“老三媳妇,你娘家三个兄弟,可都是gān活儿的一把好手,亲家真是有福,这么好的三个儿子。”
许老四故意打趣道:“爹,你可是有四个儿子在这儿呢,光盯着别人家儿子gān啥!”
“我看啥,看你啊?”许老头故意瞪圆了眼睛说,“要是让我看,四个儿子都顶不上人家一个。”
“咋就顶不上了!”许老太太先不乐意道,“看着人家儿子好,你就上人家过去算了。”
“娘,我爹这不是跟我们逗闷子呢么。”许玲子连忙打圆场,给老太太成了一碗汤,“喝点儿汤,蘑菇汤鲜亮着呢!”
“你娘从来都是这样,就会给人泼冷水。”许老头哼了一声,自己继续就着菜喝小酒。
许老太太摔盘子摔碗地起身走了,弄得满屋子的人也都没了兴致,都各自埋头吃饭。
晚上各自回家睡了个好觉,第二天起来,大双和英子被打发去晒场看着晒秫头,许杏儿领着桃儿和小双,在地里翻找昨天没收gān净的高粱穗,其余的大人都背着背筐,上包谷地里掰包谷去了。
村里人口少或是地多的人家,也已经都开始收割高粱,到处都是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不时有人扬声说个笑话、逗个闷子,引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倒是给繁重的劳动增添了不少乐趣。
包谷掰下来以后都堆在老屋的院子里,许老太太领着媳妇和女儿在家扒包谷,外层的老皮拔掉不要,只留几片内层的嫩叶,翻过来捋到尾后,编成玉米辫子,长长的一串串,挂在屋檐下通风晾晒,要等着gān得差不多了,才能放到包谷楼子里。
晒场上的秫头晒了五六天,许老头过去翻看一下,随便捡起一穗捏开看看,点头道:“差不多,明天可以打场了。”
转天早晨,许老大给牛套上石砘,牵着牛来回地在秫头上碾压,许老三跟在后头,不时把刚压过的地方翻过,然后再次碾压过来,如此往复循环。
许老头看儿子gān得还算像样儿,自己就也不去搀和,背着手在晒谷场随便溜达,看看别人家的收成如何,再跟自家比较一番,不管输赢如何,都还心平气和地继续溜达。
一圈儿转下来,许老头笑着回来说:“我看了一圈,咱家今年收成算是不错的,虽不敢说是最好的,可总是比较靠前的,都打起jīng神来,把这几日忙完,把外头的饥荒还上,冬天有得是歇着的时候。”
秋高气慡的天气,太阳依旧还是很毒辣的,晒得人脑门冒汗、肩头发烫,一直忙到太阳偏西,才能够收场。
许老二和许老三用木叉把打过的穗子守在一边,码成临时的圆垛,用苫子苫好,拿石头压好。再把打出来的高粱用木锨收拢在一起。
许老头仔细检查过才放心,虽然如今看着天晴,但也不能大意。
第二天依旧是起大早,许老头站在院儿里,感受着今天的风向,高兴地说:“今年真是顺当,晒场、打场、扬场都连上了,半点儿时日都没耽搁。”
旁人家都还在晒场,许家已经开始扬场,许老大用木锨撮起高粱养起来,许老四用大扫帚在一旁配合,没过一会儿就把扬出来的糙和糠皮扫到一边,两个人配合默契,gān一段时间就换个位置,轮流地歇一会儿。
许老二跟许老三把昨天的圆垛扒散,继续开始打二场,最后还要再把所有的穗子、糠皮什么的都聚拢在一起,再全部碾压一遍,尽可能把所有的高粱都收起来。
剩下的糙秆也都是可以利用的,收起来可以和糙泥或铺糙用,糠皮子留着喂牛或是沤肥,实在不行还能烧火填灶用,半点儿都不能làng费。
扬完的高粱装进布袋子里,暂时扎好口袋运回家去,许玲子和叶氏最后收尾,小心地打扫着晒场和周围的地面,把一些零碎散落还带着皮子的收拢起来,用石磙字再碾压一遍,最后又筛出来一小捧高粱。
还有许多扬场时候被chuī出去的高粱,都落在场边的土里,也要全都扫在一起,用筛子筛去土和沙子,拿回家放在水里用笊篱反复地捞上几次,把沙土都洗出去,最后把洗gān净的高粱,摊在簸箕里晾晒。
秋收到现在,大劳动量的活计已经结束了,后面几日只要把粮食摊到场上晒gān,就能拉到城里粮铺卖掉了。而且今年的收成也很不错,比之前许老头估计的还要好上了那么一成左右,所以全家人都十分高兴。
许老头盘算着说:“今年把包谷多留些,高粱能卖得上价儿,拉一多半去卖,剩下的再拿些去换豆子榨油,自家少留些吃就得了。”
“就按你说的做就是了,先把拉的饥荒还上才是正经。”许老太太这回难得没有表示反对,家里其他人自然就更没有意见。
晒粮食算是很比较轻省的活计,所以也用不着大人,家里几个孩子轮流地去看着点儿,不时翻动一下就差不多了,大人们基本就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了出来。
而秋天除了是秋收的季节,也是山里物产丰富是时候,许家忙完秋收之后,女人们继续在家晒菜gān、腌咸菜,地里的白菜和萝卜也快到了收获的季节。
男人们勤快些的就都背着背筐上山,从八月初开始,山上的榛蘑、榛子、松子、核桃直到冻蘑等等,能差不多一直捡到下雪为止。
蘑菇拿回来晒gān,装在布袋子里,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在家炖一大锅小jī炖蘑菇,是庄稼人忙了一年最好的犒劳。
榛子、松子、核桃等gān货,既可以背到城里去卖,也可以留着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们打牙祭。
许老头年纪大了,已经不乐意往山上跑了,每天去晒场转转,检查一下高粱有没有晒到时候,剩下的时间把家里的地窖拾掇出来,后来又给几个儿子家里的地窖也都修整了一番,把有些糟了的木头换掉,重新加固了一下,说着挺简单的,可全都收拾完也用了好几天的时间。
52书库推荐浏览: 七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