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jiāo粮
宋氏换好衣服,硬是留下几斤粮食和几个jī蛋才答应中午在大妞家吃。张氏没法,只得接过。吩咐大妞和二妞午饭多加个菜,就和宋氏一起往田里去了,今天抓把劲才能把谷子割完。jiāo粮的日子就着几天了,等抓紧时间。
大妞叫二妞把瓦罐里熬上一大锅粥,自己拿了一个大碗,磕了四个jī蛋进去,打散,兑水,搁盐,又滴了滴香油进去。把白菜和土豆分别切好,又捡了几个泡萝卜切了。昨天买回来的ròu,肥的切成片,瘦的切成丝,再把二妞洗好的红薯切小和jī蛋一起放在锅里蒸。
趁这个空当,把瘦ròu用盐,辣椒,蒜瓣拌匀,因为没有芡粉,炒出来肯定老,大妞又拿出一个jī蛋,把蛋清放进ròu里,蛋huáng另外放进一个钵里。
不多会,蒸jī蛋熟了。大妞把它端出来,上面罩了个盘子。又把红薯拣出来放进钵里,让二妞捣碎,放了点面粉和盐,水准备烙红薯饼。等红薯饼烙完,大妞就吩咐二妞去叫人。大妞又趁着锅里的油先后炒了瘦ròu土豆丝和白菜ròu片。
觉得菜不够,大妞又洗了块豆腐,在手上切了,就着剩下的调料,做了个麻婆豆腐。看着豆腐,大妞才想起葱,觉得是得找个时间进趟山了。
大妞烧的菜无一例外的受到大家的夸赞,大妞看着大家吃得那么开心,笑得眼睛弯成个月牙。
就这样几天,jiāo粮的日子到了,一早约好的牛车也到了家门口。赶车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衣服上打着几块补丁,针脚歪歪扭扭的,正坐在牛车上吸着旱烟,看起来jīng神头还不错。大妞知道这个人,无儿无女,老伴也去得早,年纪大了种田也没力气,gān脆卖了田地买了辆牛车,赶集天赚两个车费,平时帮人耕田之类的,倒也还过得去。大妞过去递给他一个饼子,说道:“李大爷,一早把您请来还没来得及吃饭吧。这有个饼子你先垫吧垫吧,我娘他们正在往外搬,耽误不了您多少工夫。”
李大爷点点头,接过饼子咬了口,吃到里面的ròu馅,gān巴巴的老脸上,朝大妞绽开了个善意的微笑。
大妞笑嘻嘻的往家走。林得禄正双手托着口袋底部,把粮食背到牛车上。两家人约好一起jiāo粮,林得禄也坚持先装大妞家的。幸好牛车够大,两家的粮食都装到车上了,李
大爷一甩鞭子,牛车就吱吱呀呀的走起来了。
两家人锁好门,倾巢而出。路上小宝和三妞走不动了,张氏,宋氏和林得禄就轮流抱着。越往前走人就越多,有背着的,也有赶牛车的,人挤人的,速度就慢了。正街上设了两个收粮食的点,都排起了长龙,李大爷把牛车赶到左边,随着人群慢慢移动。
大妞看着也没事,就和张氏打过招呼先把田螺送去,今天是半月之期的最后一天,秋收过后,他们也有时间和人手捞田螺了,田螺的价格肯定要降。大妞和大宝把家里所有的田螺都装上,打算做了这笔买卖找点其他门路。
千味楼推出的这道菜反响很好,大妞熟门熟路的把田螺送到后厨,在管事那里拿了今天的八十文。田螺这东西轻,看起来很多,也没多少分量。
掌事的说道掌柜忙,让转达以后有好东西仍往千味楼送,价格优惠。大妞也不甚在意的点头,原本就没想过掌柜的记住自己这个小人物,客套话谁都会说两句。
大妞和大宝在人群中急着往前走,一不留神,就被人重重踩了一脚,生疼生疼的。大妞一下子就怒了:“你走路没带眼睛啊。”
很多人都转头看,一个不屑的声音冒出来:“哼,乡巴佬”
大妞往声音的来源一看,只看见一个穿着丝绸的男子分开人群急匆匆的往前走的身影。大妞暗骂了声倒霉,刚刚拿到钱的喜悦也弄没了,右脚重重的顿了顿地,一脸不高兴的往jiāo粮的地方走。现在的两人都没想到以后会和彼此有那么长的一段纠葛。
大宝安慰了几句大妞,大妞笑了。回到这里时,张氏刚jiāo完粮,正拿出一块布把一个绿色的小本子包好。大妞灵光一现,止住了张氏的动作,拿出来一看。果然是粮本,上面写着大渝国粮食缴纳记录簿,翻开一看,户主写着大宝的名字。大妞略一想就释然了,夫死从子嘛。里面清清楚楚的些了jiāo粮的日期,种类,数量,并印上了当地的官印。大妞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也就把粮本jiāo还给张氏,让她重新包好。张氏一边包一边问道:“大妞,你认识这上面写的字?”
大宝也恍然大悟似的:“是啊,姐,你什么时候认字啦?”
大妞暗叫一声糟糕,光想着了解这是什么国家,忘记自己不识字这茬了,想办法,快想办法。眼睛骨碌碌一转,看来只能拿鬼神说事了。
“娘,上次我生病的时候,迷迷糊糊好像看到了菩萨,菩萨手这么一指,我就醒了,脑子里还记住了好多字呢。”大妞微笑着撒谎,心里暗暗的祈祷菩萨别怪罪。
张氏一把拥住大妞,哽咽着:“我可怜的娃,幸好菩萨保佑,不然娘可怎么办啊?”
宋氏也是劝着:“大嫂,大妞现在不是好好的吗?还得到菩萨的庇佑,也算因祸得福了,可别胡思乱想了。”
“是啊,娘,我好好的呢”大妞拉住张氏的袖子:“咱们不是还要买东西吗?快去吧,别让李大爷等急了。”
因为宋氏要去找卖簸箕竹筐的林得禄,两人约好在镇头李老头那里汇合。张氏边走边盘算着:家里现在收了秋粮,要留到明年chūn天,粮食肯定不够,还要买两chuáng厚被子,孩子们的衣服和鞋子也得赶紧做,还有老三家的银子也得还了。张氏心里长出一口气,自我安慰:慢慢来吧。
一家人先来到布店,买了两chuáng厚被子花了八百文,又选了青色小碎花和蔵青色两种颜色的细葛布各两匹,花了一百八十六文。大妞要了一匹白色的棉布,准备做亵衣用。于是,一匹白棉布加上五斤的棉花又花了两百文。老板看买得多,也把那两张半丈来长的枣红色和浅灰色棉布以十四文的价格卖给了张氏,凑个整数,又搭了些边角布料。
从布店出来,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一包。张氏想着还要买粮食和农具,就先把东西放到牛车上,再转身去粮店买粮食。因为在布店花了一两二百文,张氏就只捡便宜的买:十几斤的玉米面,高粱面,大妞也知道张氏心疼钱,也不阻止。三妞拉着张氏的手:“娘,我想吃饺子。”张氏咬咬牙又买了五斤白面。又是一百文出去了。
顺路在铁匠铺子里定了把锄头,给了两百文定钱,约好下个赶集天来拿。张氏才领着孩子往镇头走。大妞看着日头也高了,跑去买了十个大白馒头和两个ròu包。怕噎着,又在茶摊上买了副茶盅茶碗,到手的八十文就少了一半。
到镇头时,林老三两口子已经在等了。大妞把买的馒头分给众人,就着茶盅的茶吃了赶路回家。
☆、第十七章 进山(一)
jiāo粮过后,大家就没那么忙了,张氏和李大爷约好了几天后用牛,也慢慢的刨地,打算种点小菜,在过年前卖一笔。而大妞也终于有了时间进山。
次日清早吃过早饭,张氏就带着两个小的出门了,临出门前千叮咛万嘱咐大妞三姐弟要小心,三人忙应了。收拾好碗筷,揣了几个红薯和饼,带着火折子,拿了把刀,三姐弟锁好门就进山了。
大人还忙着点麦子,也没几个有闲工夫上山。倒是闲下来的小孩大都结伴上了山,于是这里两三个,那里两三个,看着倒也热闹。大宝主动担当起护花使者的任务,拿着个棍子在前面开路,一边嘱咐大妞两个小心,一边拨了拨茂密的糙。
“大宝,等等我”忽然后面有人叫住了大宝。
大宝闻声回头,兴奋的招招手:“二狗哥,快来。”
大妞这才看清楚来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半大小伙子,皮肤有点黑,笑起来就显得牙很白,而整个人也因为这个微笑看起来憨厚朴实。
大妞悄声问二妞:“这人大名叫什么呀,不会就是二狗吧。”
二妞就乐了:“哪能取这个大名啊,他呀叫李福,后面是她的妹妹李花,你咋忘了?”
大妞理直气壮:“我只知道他小名,忘记大名不行啊,人家都这么大了,再喊小名多难为qíng。再说了,你就没有看着特别熟悉的人喊不出来名字的时候?”
二妞回忆了一下,还煞有其事的点点头:“还真有。”
说话间,李福已经来到二人跟前,刹住脚,憨憨地挠挠脑袋打招呼:“大妞妹妹,二妞妹妹,你们也上山来了。”
大妞和二妞同时点点头。
这时,李花也在几步不远了,喘着粗气对李福抱怨:“哥,你也等等我,跑这么快我撵不上。”
李福不好意思地笑笑,李花两步跑到大妞跟前抓住她的手,气喘吁吁的说道:“大妞姐,借我靠靠。”顺便把脑袋搭在大妞肩膀上。大妞也没出声,只是伸出手稳住李花的身子。等李花平顺下呼吸,她抬起头,眼睛里:“大妞姐,你和我哥还真有缘,上山这么多路都碰到了。”说完还向李福眨了眨眼。
这话说得可就有点意味了,连二妞都听出来了,连忙岔开话题:“李花姐眼里只有我姐,都没瞧见我,我可是生气了。”说完还抱起双臂把头转向一边佯装生气。
“哪有啊”李花赶紧用另一只手拉住二妞:“二妞妹妹可别生姐姐的气,我只是觉得我哥和大妞姐真有缘,大妞姐你觉得我说得对不?”李花并不放过大妞。
“是啊,真有缘,我们居然还住是同一个村子里哩”大妞尴尬的回答,顺便带了句都不捧场的冷笑话。
大宝在前面等了好一小会儿,大妞几个还在那里说话,就急了:“姐,你们gān啥呢,有什么话边走边说呗,又不是见不着了。”又冲在那里听他们说话的李福说道:“二狗哥,快来啊,她们女孩子说话,你一个男的听什么啊,快点,我们去掏鸟窝。”
这话传到大妞的耳朵里简直就是天籁啊,大妞心里默默的对大宝赞了一个,回去得好好奖赏大宝。李福和大妞都应了声,然后沿着大宝开的路向他靠拢。
穿过小径,来到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掉下来的叶子铺了厚厚一层,踩上去异常舒服还伴随着高高低低的吱嘎吱嘎声。偶尔还有一两片树叶掉到众人头上,大妞心里一片宁静,觉得自己都被净化了。
“你们女孩子先在附近摘摘野菜什么的,我和二狗哥先去前面看看,有事就大叫。”大宝看着李福慢悠悠的走着女孩子后面,急着拽了他一把,让他快点,其实是想快点去掏鸟蛋呢。
52书库推荐浏览: 忌诗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