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之女_我想吃肉【完结+番外】(269)

阅读记录

郑靖业没当过皇帝,也不想当皇帝,对于书上所说的“怎么样做一个好皇帝”、“什么样的皇帝才算好”也是嗤之以鼻。但是,他知道什么样才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皇帝——先帝那样就不错。可郑靖业手上再没一个觉得可靠的人了,萧令先哪怕是在做太子的时候,也算是一个好孩子,一登基就犯抽,这究竟是要闹哪样?
恰在这时,柳敏又上书,请求出京任一外郡。报告写得慷慨又真切,认为自己受圣人知遇之恩,却一直在京中做官,并不能体察下qíng,长此以往会脱离群众,这样不利于工作的展开,所以他请求放他外出做一任地方官,脚踏实地、深入群众,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做贡献。
背后对萧令先又是另一番说辞,什么萧令先现在对底下的事qíng也知道得不太多,最可靠的来源也只不过是鄢郡一地,其他地方究竟如何,也不能光听刺史、郡守们述职时候的忽悠。想当初,鄢郡前任郡守述职也说那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好地方哩。
萧令先被说动了,同意把柳敏外放。柳敏唯恐外出受阻,提前跟池脩之联络了一回感qíng,附赠了一个qíng报:张平这个死太监看梁横的眼神,简直恨不得梁横立时去死——梁横的参劾断了张平好大一条财路。“外斗在即,我也只好外出避祸了。”
有池脩之从中斡旋,又有萧令先支持,更因池脩之之例在前,朝臣对柳敏的印象也还不坏,柳敏也顺利地谋得了一个外放。没有了宰相岳父,他的任职地就不如池脩之那么好。柳敏也欢欢喜喜地离开了,作为一个有为青年,柳敏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奈何遇上萧令先!耻与梁横为伍,也是不忍看到萧令先的不好结局。作为一个不那么纯的好人,柳敏选择独善其身。这么个傻二的皇帝,一力扶持他,亏心呐!
男人们对萧令先失望,女人们也不怎么看好他。郑琰这样的就不用说了,她是先帝看着长大的,有一个参照,萧令先的表现真是惨不忍睹。长公主们对萧令先的印象也不怎么样,年轻些的很不喜欢萧令先总是束缚她们,念叨着相夫教子。年长如荣安长公主就更不用说了。宜和大长公主和庆林大长公主倒是没有以上qíng绪,但是待萧令先也不如先帝那样的亲近。


第三百零二章 眼高手低啊
后宫的氛围就更奇怪了,总头子徐莹早看清萧令先的真面目了,对他只是例行公事。其他的女人们,咳咳,也许是已经有了夫妻之实,心理上倒又与他有几分亲近。这几分亲近中,又因徐少君的风头挺盛,掺了些不稳定因素。
萧令先不知道他这里是真的开始众叛亲离了,刚当皇帝那会儿犯昏还可以理解,新手上路,菜鸟犯错误才是正常,容忍一点没关系。到了现在还要重复犯错,那就是本xing难移,没人愿意再给你机会了。
他还在殷殷叮嘱外出的柳敏:“卿外出不比在京内,地方多险恶,长安带着那么多人出去,离京不过一日之程就有许多艰辛,卿在地方,当小心行事。但有不便之处,即刻禀朕,我给你作主。”
他的眼神是热诚的,柳敏几乎要心头一软卖命帮他了,最终还是打住了,低头哽咽道:“圣人保重,凡事,事缓则圆。”
萧令先严肃道:“卿外出当敢于任事才是,外面这些人,你硬他就软,你软他就硬,你是让步不得的。”
柳敏不再多劝:“谨受命。”胃里像坠了个铅块儿,沉甸甸的难受。当然,再难过,他还是走了。遥望大正宫,曾经,他踏这里,是想跟辅佐那个单纯得有些傻乎乎的青年开创一番事业,名垂青史的。现在,他带着背叛的心qíng离去。别人不知道,但他心里明白,他已经抛弃了这个君王了。
起点再差的人,吃一堑长一智,只要一直在进步,即使总犯些小错,也是值得别人期待他的成长。最让人头疼的是记吃不记打,这次在这里掉坑里了,下次他还往里跳,跳得比上回还用力。柳敏自认做不了萧令先的保姆,于是把这个既不光荣也不光明的职业留给了别人。
柳敏走后,萧令先便下令:全国括隐!这既是国家财政的长远需要,也是为了他与梁衡所议之分宗析产之事做准备。
听到这个消息,郑琰惊讶极了,很不淡定地问池脩之:“他疯了吗?”
括隐是必须括的,朝上也没有人敢反对。受池脩之的启发,萧令先把全国田籍、户籍都翻了出来,把现在的田亩与开国没多久的田亩相对照,核实这其中的差额。理由很正当。
可像萧令先这样手头没几个有能力的人肯为他上山下乡亲赴第一线去gān活,他就敢下这样的命令,这不坑爹呢吗?两个数字一对比,就当成指标给派下去,郑琰只觉得眼前一黑。
池脩之倒是淡定:“英主向来难得,就是先帝,也不是时时都英明的。今上般,也算不得太差了。他还有心为国呢,遇上昏君bào君,难道还不活了?”
“咱们这位圣人,眼高手低啊!”郑琰哀叹一声,“真要出了乱子,可不好收场,不,他一定gān不下去的。天下官员有一多半自己有隐田,有一半家族隐田数不过来的。这么蛮gān,人家不会出力的。最后不了了之算好的,顶多是他威信扫地。要是有那酷吏,寻民田充隐田,就要流民四起了。”
池脩之捏捏她养得很圆润的脸颊:“不至于乱成那样。”真的,大家都串通好了不括得那么凶残。谁当出头鸟,大家一起啃他。
大家已经有些腻了与萧令先玩这种你进我退的游戏了,时间不等人,再让他在帝位上坐两年,难度会比现在更大。世家被他气得快要沸了。郑琰在修养,所以池脩之没有告诉她,郑靖业也是不得不渎一回职,把顾命大臣的头衔放一放。如果世家不支持这个皇帝,郑靖业一时也难以独自支撑的。
果然,萧令先的命令无人阻挠,但是实施起来就出现各种状况。也就柳敏那里做得好些,这货很坏,挑拔了当地世家群众斗群众,故意抬高一家而贬损另一家。他拿出来的诱惑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保举你家子侄为高,饵太香了,舍不得吐。一舍不得,就上了贼船。
正在此时,叶广学通过迂回,买通梁横向萧令先进言:朝臣不给力,不如依靠宗室!
魏王很顺利地取得了在朝堂上更大的发言权,魏王恭谦下士,甚至说动了不明就里的萧令先为他女儿的郑靖业的孙子郑德谦保媒。这个女儿是王妃叶氏所出的郡主,叶广学的外孙女儿。
就在这个时候,边关示警,狄人入侵。眼看要沸腾的开水被加了两个大气压,又暂时平静了下来。被狄人救了一命的萧令先却在大骂狄人:“真是不长眼!”他正要在内政问题上大展身手,特么来外患了,再天真他也知道现在的qíng况不适合两线作战。要停,只能暂缓内部斗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对于国家之间来说同样适用。这世上不止有天朝一个国家,自然就会有各种纵横捭阖。郑琰绝想不到狄人会主动进攻,狄部不是被她爹玩得挺惨的么?她爹还想拿人家当肥羊宰上一把呢,怎么一转眼,鱼ròu和刀俎就换了个位置?“青牛部袭三城,掠牛马、粮食、奴婢无算,纵火焚屋。”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这量刑级别已经从拘留上升到劳改了。
亲,别说你不明白了,坐在御座上的那一位比你还糊涂呢。在萧令先的心里,是四夷宾服的,看这些年,他们也是按期遣使朝贡,对天朝的态度也比较恭敬,某些时候某些使臣举止有无礼的地方,也是未经教化的原因,总的来说是相安无事的。至于说时不时的犯一个边,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摩擦,算不得什么大事,国内还年年有凶杀案呢,常态。
这怎么就犯边了呢?
到这个时候,萧令先才发现,他对狄八部的了解也仅限于他们有八部,至于哪一部的头子是谁,他们各自的立场又是怎么样的,他们的风俗、恩怨、历史演变,那就更模糊了。
鸿胪寺卿李神策不得不给萧令先补上一课,讲完了发源讲习俗。与大多数形成气候的游牧民族一样,由于自然条件等等的原因,狄人的位置是在北方,逐水糙而居,民风彪悍。起源就只有神话,风俗就是qiáng者为尊。在数百年前也出现过英主,一度对天朝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不过最终还是被玩残了。
后来经过休养生息,只要一缓过气来,就要侵略那么一下儿:“屠城掠民,凡是能抢的都抢。”到了先帝的时候,国家也qiáng盛,皇帝也英明,又把他们打趴下了——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qíng了。现在他们又卷土重来了。
萧令先听得很认真,无奈脑子跟不上,李神策的功夫深,狄有哪八部,各自的图腾是什么,王又叫什么,各部有什么能人、各在什么地方居住……说得头头是道,萧令先根本记不清那么多。这也是人之常qíng,不说这八部了,头一次看《红楼梦》不看图表而能弄得清这里面的人物关系的又有几个?
萧令先努力听了半晌,只得出一个结论:这一回是要真打了,而且据李神策的估计,这一次发难的青牛部出动了很大的力量,这不是小打小闹,是动了真格的。狄部如此沉不住气,一定是内部有了什么变故。
已经被八部鸟shòu名字闹晕了头的萧令先不得不叫了暂停:“卿去把八部狄的qíng形具本奏来,写得详细些,我要研读——狄人八部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qíng,难道就没有什么消息么?”
萧令先问得颇为急切,李神策很无语,没那么神的谍报人员啊亲。郑靖业接口道:“臣等在北边的斥侯也只能打听到一些皮毛,既然有心瞒着,就不是那么容易打听的。且糙原瀚海等处地域辽阔,信息难通。”能知道这些已经很不错了。郑靖业玩了人家这么多年,已经是神奇了,打听不到消息,那是正常。
想当初郑琰还梦想让她爹建立一个qíng报网络呢,这还是在自己的祖国,郑靖业还是宰相,最终都没有建立起来,更何况是在外国?
萧令先登基以来,把注意力都放到国内了,对国外是两眼一抹黑,事到如今,现补课也来不及了。朝臣们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哪怕跟萧令先作对,也是有克制的,还愿意给萧令先那么一点时间作缓冲,给他一些犯错的机会,如果他上道了,大家也就各退一步了。
狄人则不同,你一直糊涂下去最好,方便咱们抢劫。萧令先也没有坐以待毙,一面补课,一面不得不把事qíngjiāo给专业人士去处理:“此事宰相为主,鸿胪襄佐,调jīng锐御敌,太府、户部保障一应军需。”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萧令先对于自己国家的军队还是有初步认识的,点名的时候特意避开了耀武军,而点了耀武军附近的定边军前往。
蒋进贤一直在一旁当壁花来着,听萧令先这样讲,方才cha了一句:“臣以为,遣定边军固可,也要令耀武军备战。”

52书库推荐浏览: 我想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