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_博陵先生【完结】(225)

阅读记录

  朱杰躬身答道。

  崇祯大喜过望,原本以为朱杰只是说说啊,没有想到,他真的要向朝廷缴税!

  “朱爱卿,这个、这个不大好吧?勋贵官员享受朝廷恩免,这是祖宗定的规矩,更何况爱卿此次居功至伟,朕如果还要向你征税?只怕天下百姓也会嘲笑朕薄情寡义的……”

  崇祯很想要这笔银子,但是真的是师出无名啊,只能强行按捺住心头的激动,推辞道。

  “皇上,臣有本启奏!”

  左副都御史房可壮站了出来,喝道。

  崇祯与朱杰同时一愣,不知道这个都察院的大佬这个时候跳出来干什么。

  “房爱卿,你有什么本章?”

  “皇上,臣以为此次顺天府尹朱杰完全就是借助着通州镇与顺天府的名义,借着鼠疫肆虐,大发国难财,仅仅上缴十五税一的税赋太便宜他了,起码应该让其上缴一半以上的利润,甚至完全没收通州镇非法所得!朱杰虽然防疫有功,然则其中并不无疏漏,京城两个月时间,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八千人,作为顺天府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功过相抵而已,何来奖赏一说?何来的居功至伟?”

  房可壮夸夸其谈,说个不休。

  “够了!房可壮,你给朕闭嘴!”

  崇祯气得头顶冒烟,无耻,无耻之尤啊,扑灭了如此惨烈的鼠疫,完全是凭借着朱杰一己之力啊,人家好不容易方才将疫情给稳定下来,自己不奖赏,还要治罪,只怕京城的老百姓都要将自己骂死了,这个混账的房可壮,实在是可恶至极!

  “房可壮,京城鼠疫,你从中出了多少力?你捐献了几两银子?你可从拿出过半点方略?你狗屁都没有做,反而污蔑朱杰?居心何在!死亡八千人?你也知道死亡了八千人?如果不是朱杰的药草,整个京城死亡八万人都不止,整个京畿没准要死上八十万人!你个糊涂蛋!”

  崇祯怒吼道。

  朱杰先是一阵愕然,随即脸上一片苦笑,见过不要脸,还真的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啊,真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朱杰上前一步,躬身道:“启奏皇上,房大人所言也不无道理,如果臣早点发现的话,完全可以将鼠疫浇灭于无形,可惜臣发现的太晚了,而且通州镇将士与顺天府衙役付出来的辛劳可是不小,这些都是朝廷之功,臣自然不敢偷天之功,愿意再拿出白银百万两以助朝廷河工水利、赈济灾民之用。不过,房大人,这些钱都是我朱杰挣得,我要交给朝廷多少,那是我的事情,要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三百万两白银的归属

  房可壮被憋得脸色通红,自己给崇祯卖好,结果人家皇上没看上,将自己一同狠批,到了朱杰这里,看似朱杰有点认怂,可是最后一句话,就差直接扇自己一耳光了!什么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老子是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比你这个顺天府尹还要高一级呢,风闻奏事,那是本官的职责所在啊!

  “朱杰,你不要出口伤人!”

  房可壮喝道。

  朱杰嗤笑道:“房大人,出口伤人?你老人家脑袋被驴踢了吧?你说我作为顺天府尹办事不力?你怪得了我?我从关外回来第三天就发现了鼠疫,当时鼠疫进入京城已经不下半月了,京城各地都有患病的病人,你们都察院难道都是瞎子?你老人家眼花了?难道就没有看到?是我办事不力?还是你们这些人没有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你说我赚的银子都改上缴朝廷,这些银子都是本官靠着本事挣来的,我上缴朝廷那是有感于皇恩浩荡,可不是什么因为我发了国难财,赚了昧心钱,你有胆子,就去永定门喊一嗓子,我朱杰赚了昧心钱,如果你能够走着离开永定门,我就将三百万两银子全部上缴朝廷,如何……”

  房可壮脸色一滞,擦了,去永定门喊一嗓子?那才是真的找死呢,不要说去永定门喊一嗓子,即便是在朝阳门喊上一嗓子,也绝对会有人把自己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啊……

  房可壮冷哼一声,答道:“你是没有赚老百姓的昧心钱,可是你赚了京城上下同僚与商贾的昧心钱,据本官所知,最贵的一副药,都已经卖到了一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啊,你这是要让朝中同僚倾家荡产,你居心何在?还说你不黑心?”

  “切!”

  朱杰冷笑一声,答道:“房大人,我就希了奇了!我又给我的药草定价一千两白银吗?我逼迫着哪个同僚掏一千两银子买卖来着?我逼迫着那个富商买卖来着?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们自己愿意将价格炒上去,自作自受,如果不是贪生怕死,我朱杰一两银子都拿不到手里……”

  朝中的群臣一个个向着朱杰瞪了过来,擦了,是愿意将价格炒上去吗?你特么的一天时间就给官僚和富商发放有数的一点药皂、护具,我们不抢行吗?贪生怕死,姥姥,谁活得好好的,也不想死啊……

  “怎么了?”

  朱杰感觉到了众人不善的眼光,愕然道:“诸位大人,难道本官说错了?两个月前,皇上在大殿之上劝各位大人捐输,你们之中有几个肯掏银子的?最多的也不过拿出来三五百两银子吧,也不过十来个人肯捐输吧?你们一个个的都哭喊着穷啊、穷的揭不开锅啊,怎么一眨眼的时间,你们一个个疯狂的买草药、药皂护具?一掷千金啊,啧啧,真的让本官开了眼了,真的让皇上开了眼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博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