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_博陵先生【完结】(595)

阅读记录

  杨承祖沉声道。

  孙传庭何尝没有发现?这仗打的太莫名其妙了,太被动了,该死的邓九如,这个时候竟然跑没有了影子!

  “传令给舒信琛,让他在前面顶住两刻钟的时间,后军向着南方撤退,直奔京城!”

  好汉不吃眼前亏,如今清军已经入关了,再要是在这里硬拼,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先行撤退,整军再战!

  天威军向着南方撤退了下来,好在祖大寿并没有追击!

  不过,祖大寿没有追击,反而使得天威军陷入了另一场危机之中。

  祖大寿在辽东指挥关宁铁骑多年,经验丰富,如今吴三桂已经投降了,山海关易主,关宁铁骑与八旗精锐肯定已经向着京城方向扑过来了,只怕都已经距离京城没有百十里的路程了。

  现在的天威军就是一支孤军,自己也许没有办法将他给吃掉,但是如果关宁铁骑与八旗精锐上来的话,将天威军给装进口袋里,那可就不一样了!

  “石廷柱、巴颜、组润泽,你们率领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厢红旗,四旗兵力向着西南方向突进,从侧翼包抄,本官率领正黄、镶黄、正白厢白旗从后面进逼,不要给孙传庭逃窜的机会,哼哼,吴三桂跟摄政王的大军现在只怕都已经到了顺义了,用不了两天,就可以将这只明军给彻底包围在京城以北的位置,将他们给一口气吞掉!”

  祖大寿一声令下,整个汉军八旗行动了起来。

  祖大寿说的不错,现在的孙传庭已经陷入了被一口气吞掉的危机之中!

第五百三十三章 兵临城下

  在多尔衮的八旗主力抵达山海关之前,吴三桂就已经做好了开关献降的准备,要不然他的府中十几口人会突然以出城游玩为名跑了一个干干净净,非但是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吴三桂还做好了作战的准备,几乎所有的兵力都已经被吴三桂给牢牢的掌控在了手里,现在的总兵高第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高第手下的上万军兵同样在吴三桂的掌控之下,高第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更何况在哪里做官不是做官?到了满洲人那里,自己的权势地位不降反升,吴三桂可是说了,至少也会得到一个伯爵的爵位,有可能还能够捞到侯爵的爵位,自己在朝廷再干上二十年,也不可能拿到这样的爵位啊,傻子才不投降呢。

  多尔衮的大军刚刚抵达山海关城下,山海关就城门洞开,将多尔衮迎了进去,吴三桂与高第跪倒请降。

  多尔衮满脸的兴奋,多少年了,父汗的愿望终于要在自己手里实现了啊,入主中原,彻底占领中原这个花花世界!

  多尔衮在山海关仅仅停留了半天时间,大军就再次挥军南下,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主力在前面开路,八旗主力仅仅相随,直扑京城,仅仅两天时间,大军就冲到了顺义!

  刚刚抵达顺义,派去出去的探子就跑了过来!

  “启奏摄政王!我们的斥候在前面发现了明军主力的踪迹!”

  多尔衮心头一震,喝道:“你们可看清楚了,是哪支明军,多少兵力?”

  “这个……”

  斥候连忙答道:“摄政王,据前去打探的弟兄回报,这只明军兵力不下三万人,看旗帜,应该是明廷的天威军……”

  天威军?

  多尔衮眉头一挑,天威军可是那个朱杰训练的精锐,那是朱杰最强悍的劲旅!

  “王爷,这支兵力好像是从密云墙子岭方向过来的……”

  斥候正在回答的时候,又一匹战马飞奔而至!

  “报!启奏摄政王,奴才奉祖大寿大人将令给王爷请安!”

  多尔衮喝道:“什么事情?现在祖大寿在哪里?”

  斥候连忙答道:“启奏摄政王,祖大人已经率领汉军八旗越过了墙子岭,距离此地不过四十里,我们刚刚越过墙子岭就与明军正面相遇,祖大人击退了正在孙传庭率领的天威军,如今天威军正在向着顺义方向撤退,祖大人兵分两路已经将孙传庭明军的北面与西面封死,请求王爷派兵共同围攻孙传庭,将其麾下的明军围歼在顺义境内!”

  “哈哈,好,太好了!”

  多尔衮大喜过望,没有想到竟然会在这里将孙传庭的大军给包围住,这简直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啊,天意,完全就是天意,老天爷都要灭亡了大明朝啊!

  “好,告诉祖大寿,不要着急,等候我的命令,只管将孙传庭的这支明军给看紧了,我们先拿下北京城要紧,来人,告诉吴三桂,关宁铁骑向着西南方向运动,将孙传庭与京城彻底隔离,等候我的命令,八旗精锐直奔正南,直奔广渠门,我们要兵不血刃,占领北京城!”

  在多尔衮心里,北京城可比孙传庭重要多了,只要拿下了北京城,生擒崇祯,那大明朝就彻底完蛋了,不要说一个小小的孙传庭,即便是朱杰都不足为惧!

  八旗主力加在一起,超过八万人,清一色的骑兵,向着京城呼啸而来,从顺义到广渠门,不过百十里的路程,对于最擅长速度的八旗精锐来说,不过是大半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

  抵达广渠门的时候,方才刚刚是下午的时间,数万八旗精锐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

  崇祯帝正在乾清宫一筹莫展的时候,蓝天正急匆匆的冲入了乾清宫,急声道:“皇上,启奏皇上,满洲鞑子已经兵临城下了,广渠门云集了不下两万骑兵,其他各个城门都有满洲的骑兵!”

52书库推荐浏览: 博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