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_博陵先生【完结】(709)

阅读记录

  周安埋怨道。

  “废话,当然值得了,我们伤亡不小,他们满洲精骑的伤亡比我们也不小,经历了这一战,我们南京右镇的将士,哪怕是面对再强大的对手,腰杆也会挺得直直的,不然,你以为南京右镇真的能够跟天威军相提并论?还差得远呢!”

  秦牧风没有好气地说道。

  “心疼啊,我心疼啊,这可是我们辛辛苦苦方才拉起来的精锐力量,一下子就损失了这么多……”

  周安都要快哭出来了,但凡筹建一支骑兵都要花费巨大的代价,骑兵自然是优中选优,还有盔甲、战马、兵器以及专门的马料,一个骑兵耗费的费用能够顶上四个步兵的耗费了,一战倒下近千人,谁不心疼?

  “你也就这么点出息了,怕什么?咱们消耗多少,回头再补充多少就是了,我就不相信,他们满洲精骑消耗上千人,还能够快速的补充上来!咱们就是耗,也要讲满洲精骑给耗光了,到时候剩下多尔衮一个光杆司令,看他还能怎么办!”

  秦牧风恶狠狠地说道,他也心疼啊,每一个南京右镇的骑兵都是他一个个的选拔出来的精英,一口气损失这么多,能不心疼?

  这就是秦牧风与徐一帆的区别,徐一帆打仗向来是算计在先,心思缜密,不打没有把握之战,不打凶险万分的恶战,但是秦牧风不一样了,只要有三分把握,他就敢悍然出击,先打了再说,所以天威军第一镇是天子之军,气度雍容;天威军第二镇则是虎狼之势,满是彪悍之气,一战之下,南京右镇伤亡不小,但是却也快速打下了雄师的基础,未来,这一千多骑兵,就是南京右镇的中坚,同样会带动手下的新兵成为一头头饿狼!

  南京右镇伤亡不小,满洲精骑同样伤亡不小,加上之前渡河的损失,满洲精骑伤亡已经高达一千五百余人了,占据了满洲精骑接近三分之一的兵力,谭泰都要哭出来了,一旦豫亲王得知这样的战果,只怕会扒了自己的皮的!

  “该死的,为什么,为什么扎克别的步兵到现在还没有冲上来?磨磨蹭蹭的,猪都比他们速度快!”

  谭泰怒吼道。

  话音刚落,一个骑兵由远及近,冲到了谭泰的近前,急声喝道:“大人,大人!我们的步兵在身后遭遇到了强敌,扎克别将军请您火速回援!”

第六百三十七章 狭路相逢

  谭泰心头一跳,怪不得扎克别一直没有率领大军到来,原来遭遇到敌军的攻击了!

  “什么情况?哪里来的敌军?兵力如何?战力如何?”

  谭泰喝道。

  骑兵连忙答道:“启禀大人,敌军兵力差不多有六千人,战力不俗,比之山东镇要强上不少,扎克别大人率领的步兵与对手兵力相当,但是明显不是明军的对手,如果不是有三百精骑在,只怕山东镇的那群废物都要支撑不住了……”

  谭泰心头一急,山东镇的近万将士已经被打散了架子了,这要是在让明军将背后扎克别率领的山东镇剩余的兵力给打散了架子,那自己就只剩下抹脖子的份儿了,一万多山东镇主力啊,仅仅一天的时间,就全部报销了,这特么的哪里还有脸见人?

  “传令,全军全速前进,驰援扎克别!”

  谭泰怒吼一声,率领着满洲精骑再次冲了下来。

  不错,扎克别确实遇到了敌军了,正是南京右镇的步兵主力,秦牧风率领着骑兵在前面四处冲锋扫荡,董溪就在后面跟着收拾乱摊子,但是进攻东昌府跟进攻兖州府不一样,兖州府是偷袭,用方大猷的令旗诈开了城门,用不到步兵出力,这一次进攻东昌府就不一样了,东昌府四面环水,又有驻军把守,想要攻下来,可没有那么容易,想要拿下东昌府必须要动用火炮才行,不然的话,南京右镇可扛不起太大的损失。

  董溪率领着步兵主力一路北上,准备接应秦牧风,进攻东昌府,没有想到,刚刚挺进到了运河的附近,就得到了秦牧风在运河岸边大战的消息,董溪心头大急,命令步兵全速开进,终于与已经度过运河的山东镇正面遭遇!

  董溪才不管那么多,既然遇到了清军,那就先打一仗再说,绝对不能让这支兵力继续北上围攻秦牧风的骑兵!

  一声令下,六七千人的步兵开始向着山东镇官兵发动了进攻,这个时候的扎克别照样憋了一肚子的火气,不光是山东镇伤亡惨重,连同满洲精骑都被搞死了好几百,这个亏吃得太憋屈了,同样下令向着南京右镇的步兵发动了进攻!

  双方就在距离东昌府二十多里的地方展开了一场混战。

  一交手,扎克别方才知道,眼前的这支明军步兵远不是山东镇的步兵能够比拟的,南京右镇的军兵都是从南京十四卫之中选拔出来的,优中选优,又经过了秦牧风几个月的严厉整顿,战力虽然不能跟天威军相提并论,但是对付眼前的山东镇官兵,还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山东镇刚刚遭逢大难,连总兵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士气低迷,这样的一群乌合之众如何能够是南京右镇精锐步兵的对手?

  董溪指挥着南京右镇的精锐不断地进行着冲击,一队队的步兵迈着整齐的步伐,手中的刀枪不断的向着山东镇的军兵身上招呼着,单单是身上这股杀伐之气,就已经让山东镇将士心惊胆寒了,甫一交手,前面的步兵就被南京右镇步兵给干倒了一大片,山东镇官兵纷纷后退,根本挡不住南京右镇强大的攻势!

52书库推荐浏览: 博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