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账!”
阿济格气的要吐血,怒吼道:“你们没有火炮难道不会撤退吗?跑总跑的了吧?”
一旁的吴三桂摇摇头,低声道:“王爷,如果明军都是漕船的话,借助风帆,在微山湖上的速度远超腾加里将军的渔船,如果掉头就跑的话,也未必能够安然撤回岸上的,更何况红衣火炮的射程最远可以达到六里路程,虽然精准度要差上许多,但是满湖上数十艘渔船,哪怕是再打不准,也会给渔船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的……”
“是啊……”
巴阳安嚎哭道:“王爷,当时我们章京大人也与平西王一个意思,明军的大船借助着风帆速度太快了,我们即便是想撤退,只怕也来不及,而且我们章京大人认为明军战力一般,只要我们能够登上大船,靠着满洲骑兵强悍的战力,一定可以击败漕船的明军的,是以章京大人下令,命令所有渔船全速前进,准备伺机冲上漕船,而且进入了弓箭的射程,我们还可以用弓箭对明军形成压制……”
吴三桂苦笑道:“是不是你们遇到了明军的火枪了?”
阿济格一愕,看向吴三桂。
吴三桂苦笑道:“王爷,如果没有遇到明军的火枪兵的话,只要腾加里将军突破了明军火炮的射程,依靠满洲骑兵威震天下的骑射,即便是不能大获全胜,起码也不会全军覆没了,只有遇到强大的火枪营,腾加里将军的两个牛录的精锐在水上方才是没有还手之力呢,毕竟在微山湖上,不是在陆地上,满洲骑兵没有战马,无法利用速度规避火枪,火枪手却是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射击的,腾加里将军很难从湖上逃回岸上的……”
“那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吧……”
阿济格恶狠狠地说道。
吴三桂看看巴阳安,问道:“巴阳安,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毕竟可是有着两个牛录的兵力,即便是不敌,强大的弓箭,还是可以保证你们逃回一批人来的,怎么可能一艘船都没有跑出来?”
巴阳安哭道:“平西王,都是该死的明军啊,这些明军竟然最后放弃了火枪进攻,直接将十艘漕船的速度提到了最高,想着我们的渔船径直撞了过来……他们的漕船比我们的渔船大上十倍都不止啊,完全就是碾压,我们的渔船在漕船面前不堪一击,只要撞上,就直接被撞散了架子,船上的弟兄们纷纷落水,最后的二十多艘渔船全部被明军的漕船给撞沉了……”
嘶……
在场的众人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么狠辣,竟然这么狠辣,该死的天威军啊,这样的战术都用上了,凭借着庞大的漕船直接将渔船撞碎!
唉……
吴三桂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涩声道:“王爷,我们失算了啊,腾加里将军一直跟随您在关外,即便是历次入塞,也从来没有经历过水战,这大船撞击的战术,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明军应用的极为熟练,当年与倭寇进行交锋的时候,大明的水师多次利用福船与蜈蚣船直接碾压倭寇的小船,连船带人直接被撞入海底,没有丝毫的生还机会,早知道如此,我们就应该派遣山海关的步兵或者关宁铁骑去微山湖上了,起码不会一点防范都没有……”
阿济格眼珠子都红了,气恼的瞪了吴三桂一眼,不满道:“你特么的知道,还不早点做出应对?这里可是微山湖,一个微山湖方圆超过两百里了都!现在在放马后炮还有个屁用?”
吴三桂脸色一红,确实是,现在在放马后炮还有屁用?两个牛录的精锐已经搭进去了!
“接下来,咱们怎么办?我们没有船只根本奈何不了微山湖上的天威军,四面围攻的策略根本无法实施!”
阿济格闷声问道。
吴三桂沉声道:“王爷,现在我忧虑的不是四面围攻无法展开,而是,微山湖一直在天威军的掌控之中,从南京运送过来的给养就会源源不断的被送入济宁城,那样的话,我们什么时候方才能够彻底将天威军击溃,拿下济宁?”
第八百九十二章 拿下丰县
阿济格心头大震,吴三桂说的不错,自己可以从京城增调火炮,增调火药炮弹,人家济宁城中的天威军就不会从南京调拨军事物资吗?貌似比起火器来,大清的火器产量远逊于大明,如今济宁以南的运河都还在明军的控制之下,甚至连微山湖都在天威军的控制之下,南京完全可以沿着运河将火器、弹药源源不断的送到济宁城,甚至连大股的兵力都送入到济宁城,那样的话,只怕打上两三个月都分不出胜负来了,何谈进攻河南或者进攻江苏?
“平西王,你说的不错,如果不切断济宁与江苏境内的联系,那我们在三两个月之内,绝难拿下济宁城啊……”
阿济格愁声道,想要拿下济宁城,只怕需要城中的天威军都死光了才行,如果济宁城中的天威军都死光了,仗打到这一个地步,只怕满洲的兵力也剩不下多少人了,军事战力的比拼,现在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武力来衡量了,天威军据城而守,拥有大量的火炮,背后如果还有源源不断的弹药跟粮食,那怎么可能会轻易倒下?这是天威军,不是乌合之众!
吴三桂看向了地图,低声道:“王爷,派出一支偏师,沿着微山湖向南推进,在济宁城南边,这里,丰县,就是运河上的一个著名的漕运码头,我们只需要派出数千骑兵,占领住丰县的漕运码头,然后将丰县的漕船抢下来,全部进入北边的微山湖,这样既切断了南京与济宁的漕运联系,同时也可以从微山湖上向着济宁发动进攻,一句话,必须拿下丰县一带的漕运码头,最不济,也要切断南京军事物资的北上路线,让济宁城成为一座孤城,唯有如此,济宁城方才有可能在短期内被拿下!”
52书库推荐浏览: 博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