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要回农村_遍地沧桑【完结】(119)

阅读记录

  “这个道理倒是讲得通,可咱们原来不是打算自己卖的吗,为什么又叫刘全河和丛丽帮着咱们卖”?

  “这个事情,我是这样想的”。

  关于电子表和麦克镜的销售方式,林驹也曾经认真地考虑过。

  一个方式是批发给各级采购站和商店。

  但是,此时还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各级商业机构都是公家的,它们的货源,都是以上级调拨为主,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采购权。

  即使东西再好,商店也愿意卖,这条路也走不通。

  剩下的办法,就是象卖蝲蛄那样,以街头小贩的方式,零星叫卖。

  虽然不愁销路,但是终究得一件一件地往外卖。

  到了葛昌盛那里,见到了土特产公司的人抢购的情形,林驹获得了灵感。

  相对于目前的机械表,电子表就有极大优势。

  一是电子的概念,给人以先进的感觉。不断跳动的数字和新鲜式样,有给人以新潮和时髦的感受。

  二是价格上具有优势,只是机械表的一半。

  三是不用票,只要有钱就行。

  这就为那些想买但苦于弄不到票的人,提供了一条渠道。

  从土特产公司这一幕,林驹切实感受到了对于电子表强烈而巨大的需求。

  更加重要的,他找到了最合适的目标客户群体。

  那就是这些企事业单位的人。

  这些人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有能力消费得起电子表的人群。

  如果放在农村,五六十块钱买一块手表,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而已。

  城里这些人,即使一时拿不出来现钱,还可以跟单位或这个人借钱,因为有工资收入作为保障,人们不担心他们的偿还能力。

  找刘全河和丛丽做中间人,就是这个思路的延伸。

  两人在绿江有一定的人脉,跟这些目标客户是同类中人。可以比较容易地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客户。

  他们的动力,就是那一块表十块钱的提成。

  他们现在在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四十来块钱,卖上四块表,就能赚上一个月的工资。

  东西是好东西,不用自己出本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于客户也没有什么风险。

  这样的好事儿,两人岂能不干?

  “给他们十块钱,是不是有点儿高了”?

  “是有点儿高,不过,第一次合作,总要给他们点儿甜头不是?电子表也好,麦克镜也好,干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有别人模仿,等到这一行赚不了多少钱,咱们就干别的产品,那个时候还用得着他们”。

  “哦,我明白了,就是要始终牵着他们走”。

  “用他们,咱们可以省时省力,效率会大大提高。别人一千块钱进一次货,自己卖兴许要一个月时间。咱们一千块钱进一回货,交给他们,兴许只要两天时间。一个月咱们能卖两批货,你算算,哪个赚钱多”?

  这只是个资金周转周期的问题,不过,黄天大现在还没有这么多的金融和财务观念,林驹才多费了不少口舌,给他解释。

  “驹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蛤蟆镜也交给他们来卖”?

  还行,知道提出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天大,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蛤蟆镜和手表不一样”。

  “手表,好人坏人都可以戴,好人戴手表,没人说他不正经,人们还会羡慕”。

  “但是蛤蟆镜就不一样了。按照现在人的观点,戴蛤蟆镜的人,差不多都是一些社会上的小青年,他们被人们看做不正经的人。本分的人不会戴蛤蟆镜”。

  “哦,我明白了,叫刘全河和丛丽卖蛤蟆镜,他们不会愿意干”。

  “这是其一。其二,他们跟社会上那些人,不会有什么接触,叫他们卖,也未必卖的出去”。

  “所以,蛤蟆镜还得咱们自己卖,或者找别人卖才行”。

  “对,这就叫做蛇有蛇道,鼠有鼠道”。

  靠,别说的那么难听好不好,叫目标客户细分,不是好听的多?

  第90章 农村也有需求

  两人吃过饭,到铜羊粮库买了细粮,又回到镇里买了肉。等到往三道河的火车来了,才又办了托运,回到三道河。等推着东西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天马上就要黑了。

  林驹一到家,二姐林驰就迎了出来。

  “老四,你怎么才回来?这一天找你的人,海了去了”。

  “都谁来找我”?

  “马二,朱老师,还有三道河的人”。

  “找我干什么”?

  “都是来问电子表的事儿,都想要买,一共十来个人,我都给记下来了,你那不还有么,卖给他们算了”。

  “二姐,没有了,我都在绿江卖了”。

  “你卖多少钱一块”?

  “五十,不过以后卖六十”。

  “哎呦,我还蒙的差不多。他们问我多少钱,我说六七十吧”。

  “咱们农村也有这么多要买的?这倒是没想到”。

  “总是有人有钱,买一块表,倒也不算是太大的事儿,关键是不要票”。

52书库推荐浏览: 遍地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