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_平仄客【完结+番外】(155)

阅读记录

  “皇上似乎忘记了,他的皇长孙才几天大,能不能养活还是个问题。就算将兵权夺了过来,上官皇族又能派谁去领呢?幼王?还是膝下几个皇子?我看这样下去,家国危矣。”俞谨之说道,上官皇族这些年子孙凋零,何尝不是福气微薄?

  皇上要将所有的权力握在手中,这是不可能的事qíng。当所有的权力握在帝王手中,却又无任何限制的时候,国家和百姓就艰难了。

  所以太祖才是定下那么多的限制,实在是见识深远,可惜了,二百多年过去了,上官皇族没有一个子孙可以有此见识。

  “谷大祖必反,北疆必乱。皇上长此以往,是动了大永根基。”一直沉默的沈宁说话了,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往后的轨迹。

  其实从三皇子监军后,北疆已经不安稳了。现在,北疆兵将已经开始乱了。

  前世,长泰帝夺兵权,谷大祖在长泰四十二年举起反旗。北疆有反,朝中有争,长泰帝还想做独夫,对于这样的局面,沈宁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俞谨之和俞正时等人诧异地看向沈宁,继而点点头,开始明白沈华善为什么一定要让她出现在书房了。

  她对北疆的事qíng说得这么肯定,说明她心中早就有过这样的思考了,大永的根基都乱了,那么怎么办?

  “既然皇上此举不当,那么为人臣子自当劝谏;劝谏无用,那么又该怎么办?”俞正时说话了,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为人臣子的本分,自是要尽忠,如何个尽忠法,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

  先前说过,溪山俞氏不墨守成规,故每每能开拓创新,俞正时的问题,也是俞氏这种不拘泥的品xing体现,不拘泥成规,就连帝王之行也敢质疑。

  这,可算是大逆不道了!

  “匡正之心,不在皇权;帝王无道,自当劝谏;劝谏无功,当有能者代之。”俞谨之接话了,扔下了这个晴天霹雳!

  他回答了俞正时的话,而且比俞正时的不拘泥还有恐怖,他不仅仅是质疑,而且反对和替代!

  这已经不是墨守成规和礼数的问题了,而是……而是夷九族的大逆不道之言啊!

  沈则敬、沈则儒和沈余宏等人面色惊变,心里的震动慌乱无法形容,俞家人也不例外,他们从来没听过父亲(祖父)提到过这样的话语!

  就连最先发起问题的俞正时也不例外,他们都惊愕地看着俞谨之,久久不能言语。

  取而代之,谋朝篡位,这忤逆之言,是罪夷九族的啊!

  众人之中,只有沈华善和沈宁听了俞谨之的话还能保持平静的心境,甚至,嘴角还含着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

  这样的言论,三十多年前,沈华善就从兄长沈从善那里听说过,这些年他遵从沈从善的教诲,甚至实践沈从善的意志,这样的话,他从来就没有忘记过,怎么会震惊?

  而沈宁,是重生而来,前世的经历告诉她,这样的言论是多么有道理!长泰帝昏庸,上官长治等人的bào戾和yīn险,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这些在别人看来是罪诛九族的言论,前一世沈家已经用满门皆灭的代价来证实是对的,她有什么好惊异的呢?

  只是,没有想到外祖从不出仕,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那么前世,究竟外祖有没有和祖父说过这样的话呢?溪山俞氏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样?沈宁虽不知道,却也能猜到了。

  “外祖,这……”沈余宏毕竟年轻,忍不住心中的慌乱。他最先说话了,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在场的都是自己人,也不用怕诛九族。不出五年,天下必乱,到时候生灵涂炭天下大乱,人如猪狗,比诛九族又好到哪里去呢。”俞谨之接着说道,继续发表惊人之言。

  他拿过舆图指一指北疆、西燕,再指了指京兆,示意众人考虑这几处地方,他对于众人的反应也不意外。

  当初他自己想到这些话语时,也惊慌不已,可是随着岁长,这个念头是越发清晰了。

  他熟知经史,大永如今的局面,和史书中描述的改朝换代天下大乱的局面相差无几,如今,也应该提醒众人这一点了。

  “亲家的话说得在理,现今之时,就是要铺势,作好应对准备。若是天下太平,自然最好;若是天下有变,到时候再考虑是否诛九族、乱臣贼子的问题吧。”沈华善接过俞谨之的话说道。

  铺势,是最重要的,将来才有应对之力。

  其实沈家派了沈则思去安北,又放了沈余益和沈积和在西燕,已经是在为将来铺势了。这些话就算没有说破,沈家和俞氏也是有所体会。

  “这话说得没有错。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想一想,但不是现在就要做这样的事qíng。要顺势顺时而变。现在在前面的,就是阻止皇上撤给事中。”俞谨之和沈华善一言一和,试图将书房内惊慌的氛围平息下来。

  这话语是犀利了点没有错,但是他们也应该回过神来了,还有几年可以慢慢想,如今,还有不少正事要做的!

  许是俞谨之和沈华善的语气太过自然太过不当一回事了,书房众人也很快就平息下来了。

  虽然他们的心依旧跳得厉害,但脸上的表qíng不再惊慌了。当然,从书房退去之后,这些人心里有怎样的思考和领悟,这就不能一一细论了。

  他们现今最应关注的,乃是接下来的国子监论道啊!

  第一百九十二章国子监论道

  待众人都退下之后,书房内只剩下俞谨之和沈华善两人了。

  这个时候,俞谨之一改之前的轻松自然,十分严肃地对沈华善说道:“我刚才的话,得重视了!年轻人看不清将来,但我们这些做族长、长辈的,须得心里有想法了,手下有准备了。”

  沈华善点点头,这个问题他已经想过无数次了,心中也有了决断。

  他将沈则思在安北都护府、沈余益在西燕、沈开善和沈则高在岭南的事都仔细和俞谨之再说了一遍。这些事qíng,沈华善在书信中和俞谨之说过,此刻说得更详细一些。

  “南方可守。可保沈家及姻亲五年平安;但之后的造化,就看你自己决断了。”俞谨之听了沈华善的局部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他已经老迈,此次来京兆,是耗费了诸多心力,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以后的事qíng,谁也说不准。

  想到这里,俞谨之突然起身,对着沈华善双手作揖道:“我没有多少天可以活了,儿子们也都老迈了。以后俞氏还得你多加照顾才是。老朽在此拜托了。”

  沈华善大惊,忙不迭地说道:“俞老折煞晚辈了!这使不得,这使不得!”这些年来,溪山俞氏对沈家襄助甚多,他都感激不尽了。况且俞谨声望年纪摆在这里,他怎么敢受这礼?

  “总之,一旦我故去,俞氏就靠你多家提点了。”见沈华善执意不肯受礼,俞谨之也就不在拘泥了,却还是多说了这么一句。

  “晚辈定当尽心竭力!”沈华善信誓道,就算没有俞谨之这番话,沈华善对俞氏一向亲厚的。

  “那好。至于京兆的事qíng……”俞谨之开始说起正事了,说起来,也该让京兆士子知道自己来到京兆了。

  自己,也准备好了啊。——俞谨之这样想道。

  学问和道德大家俞谨之来到京兆了,还带来了溪山俞氏不少人!这样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京兆士子的一片轰动。

  他们纷纷聚集在景泰大街的沈宅,想要拜访自己心目中慕往的大家,集贤殿年轻的文官们也来景泰大街凑热闹,就连国子监的教员也都坐不住了,纷纷往沈家投了拜帖。

  这些拜帖,最多的是求见俞谨之的,也有人投了俞正时、俞正道的贴,想见俞始经和俞始纲的人也不少。

  沈家门房收到的拜帖,都装满了几个大箱子,这几个箱子也都一一送去明远居了。

  在皇城中的长泰帝也听闻了这个消息,心里还感到有些奇怪。

  在长泰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已经听太傅提到过俞谨之的大名了,到了他登上皇位之后,也曾听臣子提起过他,没想到他这么高寿,竟然还来到了京兆!

  想到景泰大街的沈宅盛况,长泰帝也很想见一见这位俞谨之了,不知道京兆士子慕名的俞谨之是怎样的人?长泰帝便给沈华善传了话:朕想见一见俞谨之,明日带他进宫吧。

  长泰帝见到俞谨之的时候,不禁有些失望。须发皆白的老头,还能如常行动,jīng神看着还可以,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地方啊。

  “俞大家,朕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听太傅提起过你,这么多年也不曾得见。听说你还曾见过父皇?”长泰帝问道,特给俞谨之赐了座位,以示他对这位学问大家的看重。

  大永以文治理天下,他身为帝王,也要表率一二,中书舍人还在一旁拿笔记着起居注呢。

  俞谨之对长泰帝的关意表示了感激和道谢,道自己确实曾和先帝见过几面,得先帝厚遇,先帝对自己的文名褒扬有加,而自己这么老迈了还只写得了几本书,实是有愧皇恩云云。

  长泰帝和俞谨之共同回忆了先帝惠和帝的文学修养,面上都对于这位早逝的帝王无比怀念,心里是作何想法就不好说了。

  最后长泰帝给了俞谨之不少赏赐,还令内侍首领张盛亲自送其出宫。长泰帝这种厚遇名宿大儒的做法得到了门下给事中和御史台的上书称颂。

  俞谨之的名声在面圣之后更隆,不少士子都守在景泰大街,就是为了见一见俞谨之。

  国子祭酒卫复礼也对俞谨之发出了邀请,希望俞谨之能为国子监生讲学一番,帖子写得qíng真意切,很希望俞谨之能够答应。

  作为对国子祭酒的回复,也为了对沈宅外的士子有一个jiāo代,俞谨之答应了卫复礼的要求,答应为国子监生讲学!

  但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他讲学当天,国子监得对外开放,只要是京兆士子想来听他讲学,国子监都得放人进来。

  这个要求虽然有些难办,但是卫复礼还是答应了。两者遂定于三月二十八那天,俞谨之在国子监讲学。

  俞大家将在国子监讲学,而且京兆士子都可以去听讲!这个消息是从沈家传出来的,这不啻是京兆士子的福音!众士子为此沸腾不已!

  直到核实了这个消息,围在沈宅外的士子才逐渐散去。

  到了三月二十八这天,京兆士子都无比激动,早早就去了国子监等候,就连三省六部的许多官员,也去了国子监。

  三百名国子监生、众多京兆士子和官员,将国子监挤得水泄不通,京兆尹罗士敬临时调了不少京兆守卫来到国子监维持秩序,以防意外。

52书库推荐浏览: 平仄客 女强文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