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_平仄客【完结+番外】(372)

阅读记录

  之前沈华善想的,就是为沈庆德找一个有大名望的师傅。沈余宪所说的卫真,绝对不是他曾考虑的人选。

  “卫真……此前不曾听得他有何过人之处。为什么会选他做德儿的老师?这可不是一般的事qíng。”

  沈华善想了想,这样问道。沈庆德拜师,实在是无比重要的事qíng,关系着沈家的将来。如无意外,沈家下下下人任的族长,必定是沈庆德了。(汗,想得好长远。)

  他知道沈余宪这个孙儿,不是什么糊涂的人,会选择卫真为儿师,必定有很重要的理由。他很想听一听,这理由是什么,能不能让自己信服。

  “你且说一说吧,好让我们也听一听。如果只是同官职同志向这样的理由,就可以不用làng费时间了。”一旁的叶正纯也说话了。

  在沈华善离开京兆这一段日子里,他和沈余宪这个晚辈相处的时间最多,对他也日渐赞赏。但这个晚辈,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而立之年都没到,说不定考虑并不周全。

  然而,他被沈余宪的长远考虑和缜密心思,吓了一大跳。果真是代有才人出啊,如今的小屁孩,也能考虑到几十年后的事qíng了吗?

  “说起名儒大鸿,大永之内,应该没有人比得上外祖父了吧?我是亲受外祖父教导过的,自然知道名望的影响。可是,能有大名望的人,都是几十年的沉淀累积,大多都年事已高,当中还有不少人是迂腐死板。德儿才九岁,年迈的老师,迂腐的老师,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沈余宪不紧不慢的将自己的理由说来,看样子,他对此的考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卫真是国子祭酒的嫡长孙,幼承庭训家族渊源就不用多说了,祖父和叶老都清楚的。德儿拜卫真为师,将来自然就同国子监有了渊源,此乃其一。”

  沈余宪不等沈华善和叶正纯说话,又徐徐道来。与国子监有渊源,这是什么意思?国子监乃天下道学最盛处,又是天下文官所出处,这是集合起来的名望,比任何一个大儒都要厉害。

  “卫真,不仅有才学,而且jīng通治国之道。他所倡的治国之道,必定是能够带给百姓太平安乐的治国之道……此乃其二!卫真,必定是一代帝师!”

  沈余宪的声音突然低沉了,脸上却带着舒畅笑意。

  当初在东宫听到的那一番典谟奥义,在他的心中不断地冲击,引起的惊涛骇làng难以言说,到如今,终于归复平静了。

  慎厥身,修思永,惇九族,明励翼,迩可远……

  知人安民……

  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独君其嗣……

  这一番治国典谟,他无比认同,并且作出了认同的选择:让儿子沈庆德拜卫真为师,让沈庆德跟随卫真学习这些治国典谟!

  沈华善和叶正纯听到这一番说话,却是惊呆了,久久不能言。

  慎身修永,知人安民,是何等圣明治国之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独君其嗣,这又是何等大逆的想法!

  怪不得,卫真作为殿中丞,有那样的才能,却不为皇上所知。恐怕这治国之道,尚未被皇上采纳,他就会因为这大逆之想,而被皇上问罪了吧。

  稻糙盖珍珠,竟然无人知道。这卫真,当真如此?

  他们看向沈余宪的目光,无比复杂。原来,这个孙儿(后辈)早就想到这些问题了,甚至考虑的长远和大胆,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一代帝师……”叶正纯看了看沈华善,又看了看沈余宪,然后艰涩地说出这一句话。

  没有说完的意思,在场两个人都懂,却谁也不敢或是不愿说出来。

  “既然如此,你且带德儿去见一见卫真吧。且看这两人有没有师徒缘分。”良久,沈华善才这样说道。

  言下之意,即是应承了让沈庆德拜卫真为师了。

  沈余宪的笑意更深了,朝着沈华善深深鞠了一躬:“多谢祖父成全!”

  沈余宪离去之后,沈华善和叶正纯对视了一眼,都发现了彼此复杂的目光。

  “你说,我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一下卫复礼了,他知不知道自己孙子有此才能?”随即,沈华善这样说道。

  “是啊,卫真还这样年轻,卫复礼知不知道呢?”叶正纯沉吟片刻,也这样说道。

  卫复礼知不知道孙子的才能呢?当然是知道的!当卫真前来和他说,打算收沈庆德为弟子时,卫复礼才错愕不已。

  “沈庆德?沈华善的曾孙?”卫复礼拈着白胡子,不确定地问道。

  “是的,那孩子,孙儿已经见过了,心里喜欢得紧,打算就收他为弟子了。”卫真说道,眉开眼笑,看得出心里很满意。

  沈余宪打算让儿子拜自己为师,这一点,卫真早就知道了。只不过,原先他一直以为沈余宪在开玩笑,毕竟,以沈家如今的权势,沈庆德这个嫡枝嫡长,当然会选择当时鸿儒作为老师的。

  没想到,沈余宪真的是带着儿子来找他了,他才知道,沈余宪说的是认真的,这真的让他感到吃惊。

  更让他赶到吃惊的是,自己竟然对那个小屁儿甚是喜欢。长得粉嫩的小不点站在他面前,努力地作出一副正经的样子,他忽然就觉得很有意思。

  人夹人缘,这是无法解释的事qíng。在那一个瞬间,卫真就决定,要收下这一个弟子了。

  所以此刻,才会向祖父卫复礼汇报此事。

  “沈华善,怎么会让曾孙拜你为师呢?真是费解。话说,你那些治国之道,没有在沈余宪面前说过吧?”

  卫复礼剃了卫真一眼,这样问道。

  “当然没有说出来……我怎么会说出来呢?”卫真哈哈笑着否认道,眼神却有些闪烁。

  那些随意说出来的,不算治国之道吧?不算吧?不算吗?

  在景兴帝元年到来之前,沈家设了宴席,遍邀京兆官员,前来沈家见证一场拜师礼,乃是沈庆德拜卫真为师!

  京兆官员几乎都出席了,为的,当然不是一个九岁幼童的拜师礼,而是为了沈华善这个下一任中书令。

  不过,这些朝臣为了什么而来,卫真根本就不在乎。他无比严肃地接过了沈庆德的茶盏,收下了沈庆德这个弟子。

  当然卫真没有想到,他穷一生之力学,只教了沈庆德这一个弟子。正是这唯一的弟子,令他名垂千古!

  第四百四十二章改元

  在沈庆德行过拜师礼之后,新的一年,终于到来了。

  改元之年,百兴肇始,朝官和百姓们都对新的一年十分期待。

  正月初一,景兴帝颁下诏令,改元景兴,这一年,称景兴元年。

  诏令曰:“改元更号。举前古之旧章,dàng秽涤瑕;洽普天之大庆,大赦天下。改长泰四十四年为景兴元年。大永宇内,永保延鸿之祚,四夷八蛮,永通于和气……”

  诏令布告天下,咸使闻之。至此,大永进入景兴年。景兴这个年号,将被载入史书,与惠和、长泰这些年号一样,为历史所铭记。

  与此同时,含元殿举行了盛大隆重的改元大典。含元殿内外,已经修饰一新,挂着红绸和旌旗,喜庆又不失庄重。

  本应供奉在太庙里面的青铜礼器,如今都被搬了出来,摆放在含元殿前,这些方尊礼器的中间,是一尊巨大的铜制三足大圆鼎。

  这尊大鼎是新铸的,鼎身三足都有光亮,上面没有一丝锈痕。鼎身中间,有九条蟠龙在祥云中翱翔,风调雨顺这四个大字,就镶嵌在蟠龙中间;三足之上,乃是“景兴”字样,同样是祥云缭绕。

  这就是大永改元所用的风调雨顺鼎。每一个帝王改元之前,都要新铸一尊大圆鼎,和太庙珍藏的礼器一起,受天子香火,以示朝廷得天护佑、民间风调雨顺之意。

  这个三足大圆鼎,此后也会被安放在太庙,作为旌功记绩之器。

  景兴帝身穿衮冕,头戴十二旒冠,站在了高台之上,他的身边,是穿戴隆重的皇后左氏。

  景兴帝看着跪伏在丹陛之下的百官,心中激dàng难言。上一次登基大典,乃是长泰帝崩天不久,仪式庄严之中,带着无可掩饰的悲痛和压抑。

  登基仪式之上,长泰驾崩的影响是那么浓烈,如今这一切,都不一样了,所有的,都是喜庆和期待。

  “今者百官在列。万国来庭。朕被衮冕以临朝。顺乾坤而布政,朕以兢慎为心,以百姓为怀,改元景兴。凡尔臣民,当体朕怀……”

  景兴帝的嗓音,在静寂的含元殿前响起,回dàng在文武百官的心头。

  新帝改元,大永朝堂民间,都不一样了。百姓们口中的年号,再不是长泰四十四年了,而是景兴元年。

  当然,最显著变化的,就是朝廷官员的官职。改元大典过后,朝臣们的官职也相继有了调整。

  这一次官职,是在吏部考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吏部每五年一次的考课,也因为新帝改元而提前了。

  在此之前,吏部考功司早就将官员的政绩等第一一准备好,也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核,最后景兴帝才通过官员任命。

  这一次官职调整,涉及朝廷上下的官员,从八品到二品,官职差不多都有调整,可算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

  官职调整,当然是有官员进,有官员退。改元之后,韦景曜和萧厚仁就正式致仕了。

  他们是长泰朝的重臣老臣,在长泰帝驾崩之后,就应该引退的了。只是为了帮助景兴帝稳定朝局,以让景兴帝顺利度过刚登基那一段时间,才拖到这个时候。

  当然,他们的存在,有没有对景兴帝有帮助,对稳定朝局有没有作用,这就不好评论了。事实上,因为种种原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几乎就不再出现在朝堂之上了。

  致仕,所欠缺的,只不过是一个正式仪式而已。

  改元之后,韦景曜和萧厚仁联袂来到紫宸殿,最后一次,以在朝臣子的身份拜见景兴帝。

  他们都很清楚,致仕之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qíng,他们不会有机会再见到景兴帝了。

  景兴帝连忙给韦萧两人赐座:“两位大人不必多礼,快快请坐。唐密,给两位大臣奉茶。”

  这两个是先帝重臣,非同一般,景兴帝吩咐内侍首领亲自奉茶,是以示敬重。这个细节,倒让韦景曜和萧厚仁心中有些复杂。

  虽然从以往朝堂所为看来,皇上对他们并不看重,但临致仕的这个时候,表面功夫做到了,也难得。

52书库推荐浏览: 平仄客 女强文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