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_老白牛【完结】(782)

阅读记录

  “我靖边军是无敌的!”

  “大将军战无不胜,塞外大捷,早在杨某意料之中!”

  “灭了漠南,下一步就是漠北了!弹指间群丑灰飞烟灭,试问群雄,何人是吾军敌手?”

  “好!孙兄这话说得豪迈,当饮一杯!”

  这些人喝了酒后,又开始齐唱《马踏燕然》,呛啷的龙吟声,有两个家伙抽出利剑,伴着节拍,更开始起身舞剑。

  他们离李邦华不远,唱得他是坐立不安。

  剑光闪闪,也看得他与马国玺人等胆战心惊,身旁随员,同样心惊胆战。他们没有持刀证,为免麻烦,只潜藏了小匕首,看到长剑闪闪,岂能不惧?

  李邦华有心离这些人远一点,到楼下去坐,再一看,下方竟有十几个人在舞剑。

  他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心中一个劲在闪:“群魔乱舞!”

  好容易等这些人停了,他们又开始谈起最新报纸内容,全民招募都护府吏员,发动民众垦殖开发漠南等事qíng。

  就闻他们纷纷道。

  “没说的,赵某必定响应大将军号召,为开发漠南,尽我绵薄之力。”

  “嗯,某打算投两千个银圆,到塞外看看有什么好机会。”

  “大将军从来不会亏待我们,诸君,不要犹豫,有本钱的,只管掏出来。”

  “不错,有句话叫抢占先机,一步进,步步进,一步退,步步退!我等到这一步,靠的是什么?就是占了先机,吃了头啖汤,看看原先那些死守田地的,有什么出息?到现在连云烟都买不起。”

  “好,孙兄这话又说得对了,来,吾等再饮一杯!”

  李邦华与杨国柱瞠目结舌,看邻近的这些保安州人,只言片语间,决定的投资本钱,已经超过银圆一万两。

  似乎他们对王斗的信服,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自己眼中的这些可恶之辈,却是王斗的最坚定支持者,似乎王斗作出什么决定,他们都会不假思索跟从一样。

  确实,他们眼前过的好日子,也只有王斗能给他们,换成他李邦华,第一步就是要收拾这些人。

  李邦华还内心再次不是滋味,王斗随便在报纸上说说,就万民景从,换成朝廷要号召民众,是何等的困难?

  让李邦华略略舒服的是,这些人说的尽是官话,不是叽里呱啦的当地土语,会听得顺耳些。听闻王斗在宣府镇大力推行官话,外来人有会言官话者,也较容易找到活计。

  而且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粗鄙归粗鄙,然人人识字量倒不少,非是白丁之辈,从他们尽可娴熟观看报纸就可以看出。

  听闻王斗起家时,以种种手段在军户匠工中推行学识。识字者也可以更快被提拔,更容易发家致富,到了现在,至少在保安州之地,当地学识的普及率,甚至高过了江南之地。

  特别靖边军中,更一色的知识分子,算大明唯一一只高学识军伍,毕竟他们年轻,可塑xing更高。

  好容易看这些人安静了,只在议论吏员之事,言家中子弟的,可以送去报考,他们很多人子侄亲辈,眼下都是靖边军的军官,子弟有人从军是一条路,从政,同样是一条路。

  不过他们中有些人丁口单薄的,就有人忧虑家中子弟皆从军从政去了,怕到时没人经营继承家产,随后话题就转到现在宣府镇很流行的专职管事头上。

  这种专职管事,是镇内财力雄厚的大商人看到商机,专门推出的职业经理人,便若郑氏等农行一样,为有大量田地,又无余丁耕种的靖边军各级军官经营产业,他们只管坐享其成便好。

  这种新生事务,当然让许多人犹豫观望,这些保安州人商议的结果,便是自己还可以gān好多年,等将来再说吧。

  他们议论听在李邦华耳中,直有目不暇接,如听天书之感。

  越了解宣府镇,就觉得这个地方越陌生,越令人恐惧,只觉一切皆是恶行恶状,恨不得挥手扫灭一切,让其回归正统来才好。

  ……

  还有,在路途中时,李邦华也看到了宣报时报的最新消息,不满归不满,每一期报纸,他还是要看的。

  王斗号召民众开发漠南,经微服私访后,李邦华态度有所转变,认为这是好事,默认了,不反对。但当中的招募吏员消息,引起他的极大不满。

  吏员考核制与科举制谁优谁劣先不说,但朝廷选拔官员至少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是正,二是少。

  所有能为官者,皆是饱读圣贤书者,他们又从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步步考核,层层淘汰,最后才得以为官,至少cao守上,个人修养上,他们大部分是没问题的。

  而吏员是什么人?

  有句话,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指的就是这些人。

  这些吏,国朝初期,还由官府从地方上选取家世清白的百姓充任,个个还需有德有才。

  然到了现在,各地尽由吏员家族把持,他们与地方士绅里甲láng狈为jian,皆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之辈。可以说,国朝大部分事qíng,就是坏在这些人手上。

  毕竟地方官都有着籍贯回避制度,大部分是外省人,土风不谙,语言难晓,当然就要听吏胥的,甚至如木偶似的任他们摆布。

  等最终各官弄明白后,已经要到期满离任了,所以他们存在感,远远不如地方吏、胥。

  地方官终有任职时间,吏员则是一代代在本地生存,经常有“吏胥窟xué其中,父以是传之子,兄以是传之弟”,州县实权尽入其手的痼疾,他们cao弄地方事务,愚弄官员。

  比如官员要加一升的粮,最后给你弄个一斗,甚至一石出来,这些加派,还尽入吏胥与乡绅们腰包,却让头顶的官员大人顶缸。

  国朝加派三饷,全额才有多少,真正加到百姓头上,会是这样天怒人怨吗?还不是下面吏员gān的好事!

  官员就算贪一点,一人也贪不了多少,加派多出部分,十成至少有七、八成是这些人贪了。

  然后全大明一算,便是惊人数字。

  所以,吏员的cao守与修养不让人放心,都护府任用此辈,危矣!

  此为不正。

  还有,观王斗部门分得这么细,招募吏员之多,百姓如何承受供养?

  此为冗!

  可以想象宣府镇与都护府未来冗官冗吏,百姓苦矣!

  李邦华忧心忡忡:“永宁侯走入歧途了!”

  第746章 斯文扫地

  马国玺沉默,老实说,他也摸不清楚王斗到底要搞什么,而如李邦华说的,未来宣府镇,安北都护府冗官冗吏也确实是真的。

  加qiáng对地方的控制,这是马国玺赞同的,但眼下局势,明显向冗政方面发展。

  国朝初期,一府县之地,几个官员加一些小吏,就可以治理一片庞大的地方,然到了现在,全国的官吏数量,何止是国初的十倍?每年收来钱粮,光养官养吏,就是个沉重的负担。

  现观王斗行事,对吏员还进行了更加的细化。

  以保安州来说,往日不过吏目一员,司吏六员,典吏六员,承发一员,然后余者儒学、yīn阳司、医学司、僧道司、永兴仓、备荒仓等各吏员一、二名。

  但到现在,吃俸禄人数,怕已经猛增多少倍,马国玺不明白,王斗以后如何来养活这些吏员。

  至于李邦华担心的此辈jian邪,马国玺倒不以为然,吏胥之所以大害,是因为他们长据地方,而且没有升迁的希望。

  很多人gān一辈子,还是个不入流的小吏,连品级都没有,所以他们对钱财更为酷好。加上盘据地方,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成为根深蒂固的豪qiáng势力,才能愚弄官员,cao持地方。

  其实这点好解决,如官员那样异地而职便可,观王斗也是这样做的,每次招了吏员,总不在本堡本城任职,而是调到外地,虽不如官员那样需回避一省或是数省,甚至南北对调,但已然足矣。

  而且这些吏员还有升迁的希望,一级一级往上爬,从科级一直到部级,足以让这些小吏们奋斗了。

  吏员最高不是从九品,若官员一样,有自己奋斗的方向,马国玺认为这是王斗的神来之笔。

  他不愿全盘否定,最终还是说道:“永宁侯也非全然步入歧途,吾观永宁侯之意,显有不拘一格之心,扩大人才方面录用,甚至更看重明法、明算、明书诸科专人,此为地方通用实用之材也。”

  他说:“科举走到如今,弊端重重,以国初来说,尚能不拘一格,以荐举、科举、吏员诸途径登进人才。而后则逐渐专用科举,科举之中又尤重进士,举人、贡生大受轻贱,进士偏重之弊,积二三百年矣,永宁侯此为拔乱反正也。”

  李邦华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听下去,毕竟,马国玺说的也是事实。

  就听马国玺沉声道:“且,亲民官当以熟悉地方要务为主,便若汉时县令,多取郡吏之尤异者,是以习其事而无不胜之患。然观国朝眼下,选拔过于狭隘,诸书生大多不通实务,又岂是地方豪qiáng对手?”

  他说道:“地方州官事务,现还尤为繁杂,以县令一人之身,坐理数万户赋税,色目繁猥又倍于昔时,岂不举目惶惶,听任地方摆布乎?永宁侯以熟悉地方吏员任官,各通用实材,当可钳制地方恶吏乡绅!”

  他最后道:“虽吾仍有疑虑,恐以后冗吏冗政,然眼下看来,永宁侯之策,不失为更改国朝积弊之良方良策,日后如何,吾拭目以待。”

  说到这里,马国玺拿起自己面前酒杯,一饮而尽。

  李邦华目光闪闪,不由得站起来。

  确实,大明到了现在,选官任官制,可谓积弊重重,特别科举制饱受各方抨击。

  大明到了现在,尽以进士为贵,只是这些进士们,尽数为熟读八股文出身,各地方州县官人选,基本也由这些初释褐之书生担任,这些人中,通晓吏事者十不一二,而软弱无能者则居其中八九。

  吏部委任时也不jīng心选择,常常以探筹投钩为选用之法,最后造成了“以百里之命付之阘茸不材之人,既以害民,而卒至于自害”的局面。

  按理说了,地方官员都应该由熟悉地方事务的人出任,然看上面这些八股文书生,显然是不合格的,他们不通实物,地方把持在吏员及乡绅手中,就可以理解。

  而且就算大明现在仍在考明法、明算、明字三科,但他们的身份地位,远远不如进士科尊贵,这些专门人才的选用,录取后也只在与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

  便如国子监的明算科,负责整个国家的工程、预算、财经等方面事宜,事qíng很重要,身份却很卑下,而且升职空间狭窄,所以每个学子都不愿意考这三科。

52书库推荐浏览: 老白牛